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埃及之外,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埃及在野政治家了。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他的确在国际社会很有名;其次,在过去两年半埃及政治风云的巨变中,他不止一次被境外分析家认定是主持埃及未来政坛的“下一位”;第三,尽管“夺标呼声”如此之高,他却一次也没成功过,一直是“在野政治家”。这正应了中国汉代的一句俗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013年7月6日,他的“在野政治家”生涯,原本似乎将告一段落:当天傍晚,导致穆斯林兄弟会穆尔西政府下台的政变后上任仅3天的代总统、前最高宪法法院院长阿德利.曼苏尔(Adly Mansour)的顾问、记者阿赫迈德.穆斯利马尼(Ahmad Al-Mouslimani)宣布,代总统已任命巴拉迪为临时政府总理,并授权组阁。一时间国际传媒纷纷出动,评论、专题、人物简历、背景材料,不一而足。解放广场上支持巴拉迪的示威者则发出阵阵欢呼。

然而媒体的喧嚣声尚在高潮,一盆冷水却兜头浇下:当晚曼苏尔突然出面澄清,说自己并未任命巴拉迪为代总理,也未决定任何人选,代总理和临时政府何时组建,目前尚难下结论。

穆斯利马尼随后透露称,当天下午曼苏尔的确会见了巴拉迪,讨论了组阁等问题,但因为“种种原因”,巴拉迪与总理职位暂时擦肩而过。

许多消息都显示,议会第二大党——萨拉菲光明党的激烈反对,是曼苏尔收回成命的关键。

萨拉菲光明党是亲沙特的伊斯兰主义保守政党,在原教旨和保守方面,较兄弟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该党原本是穆斯林兄弟会在议会中的松散盟友,但因不满兄弟会对其打压、排挤,政变前夕与之分道扬镳,转而支持政变。该党一位高级干部称,巴拉迪“是位技术人才,缺乏让街头平静下来的能力和魅力”,不适合在当前形势下出任临时政府总理,而该党副总裁努尔.艾哈迈德.哈利勒(Ahmed Khalil)则更加直言不讳,称任命巴拉迪违反了政变前军方公布的“政治过渡路线图”,如果巴拉迪上任,光明党将撤回对临时政府的支持。

巴拉迪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以坚持鼓吹世俗主义、自由主义为世人所熟知,一些国际分析家认为,光明党对其过于世俗化的政治色彩不满,因此不能接受。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埃及军官团同样是世俗色彩浓厚的阶层,正是这个阶层的倒戈,先是在2011年2月11日,导致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下台,继而又在今年7月3日通过政变,让穆尔西和兄弟会丧失政权,而对于此,光明党的态度是默认甚至支持的。

道理很简单,军方的“世俗干预”对光明党有利:“2.11”革命,让光明党从边缘社会团体一跃而成在埃及下议院508个议席中拥有107席、举足轻重的第二大党,仅次于 拥有235席的兄弟会下属政党“正义与发展党”;“7.3”政变导致兄弟会政府倒台,兄弟会政要纷纷被捕,光明党事实上成为埃及最大的合法政党。与之相反,任命与自己政治、宗教、文化理念格格不入的巴拉迪担纲组建临时政府,对光明党有害无益,他们当然会拼命阻止。

说起来这已经是巴拉迪第若干次和高级领导人职位擦肩而过:“尼罗河革命”期间,巴拉迪是埃及自由派声音最高亢、国际关注度最高的反穆巴拉克领袖,当时众多国际分析家认定,他将成为穆巴拉克之后新的埃及领导人,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AFSC)夺权后,他出任临时政府首脑的呼声一度最高,但结果却是临时政府总理走马灯般转换,却始终转不到他头上;2011年底,因不满AFSC交权迟缓,兄弟会、光明党和被俗称“广场派”的激进派示威者“青年革命同盟”、“四月六日运动”等联合发动所谓“二次革命”,巴拉迪也投入其中,成为向军方“逼宫”最积极的人物,当时一度风传,军方将和他在谈判后达成妥协,有他出任总理收拾残局,结果和军方“成交”的,却是在“二次革命”中,反对阵营中最低调的兄弟会;当兄弟会锋芒毕露,开始在一系列选举、公投中摧枯拉朽,他又开始站在兄弟会的对立面,呼吁“抵制修宪”、“抵制选举”、“抵制公投”,要求军方将权力先移交给以他为首的过渡政府,然后再组织修宪和选举,结果同样未能如愿;此次自6月26日起,他就作为由自由派、世俗派和左翼反对派组成的“救亡阵线”(NSF)旗手,站在“倒穆”的前列,政变成功后,再次成为临时政府首脑的热门人选,不料同样一波三折,迄今尚未能如愿。

之所以如此,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巴拉迪虽然在海外拥有很高人气和知名度,但在埃及却曲高和寡,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领袖魅力。自由民主派在埃及本就是小众,还分成“自由派”和“民主派”两部分,巴拉迪自称“民主派”实则是自由派,由于支持者势力单薄,他们普遍害怕普选,在长达17个月的后穆巴拉克过渡期里,他们多次抵制立法选举和总统选举,甚至要求当时执政的军方直接将权力交给由他们组成的“过渡政府”,闹出“民主派害怕民主”的笑话。由于实力单薄又热衷掌权,巴拉迪在过去两年半中曾多次和不同政治派系联手,兄弟会、广场派、军方,都曾在某一时刻受到他的欢呼,也都曾在另一时刻受到他的指责。这样的一个人选,为众多政治势力所不放心、不信任,也在情理中。

当然,军方和代总统选择巴拉迪并非没有道理。大多数国家对政变的口径,是呼吁尽快恢复文人政府,并将之视作政变合法性的试金石。巴拉迪显然是国际社会普遍能接受的文人政府首脑人选,让他干一趟临时政府首脑的苦差,对一直渴望高位的巴拉迪而言求之不得,对各国而言也交待得过去,这对百废待兴的新政府留住国外援助,避免国际孤立,是很有好处的。

但巴拉迪的国内政治基础实在单薄:“广场派”绝对人数并不多,且本身派系复杂,人数最多的几个左翼和工团组织,和巴拉迪的政治立场并不合拍,一起当反对派没问题,一起当“建制派”就勉为其难;光明党志在通过选举,取兄弟会而代之,当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和自己不对调门的临时总理;被赶下台的兄弟会虽元气大伤,但基础依然雄厚,他们公然指责巴拉迪的总理提名是“美国意志”,表示坚决抵制。

如今埃及乱局并未结束,当前的无政府状态显然是绝不能持久的,越早组成文人过渡政府,对兄弟会以外的埃及各方越有利,以此而言,巴拉迪未必没机会当上过渡政府总理,但即便当上,他也难以平息社会矛盾和国内冲突,并将继承一个濒临破产、政治上分歧严重动辄导致致命冲突的国家,在这样的氛围里推动立法进程和安排总统选举,也绝非一个轻松的使命。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