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出人意料地就美国当前最热的国内舆论要点——马丁-齐默尔曼案件进展发表言论。他表示,这一判决令非洲裔美国人“深感痛心”,而他本人则对此“感同身受”,因为在美国,黑人早已习惯于生活在他人对自己的异样和恐惧感之中,他甚至说出“倘在35年前,我本人也可能遭受和马丁同样命运”。
奥巴马的这句话,被美联社称为“惊人之语”,因为三权分立、行政不干预司法,是美国立国以来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的奥巴马,就一件涉及“黑与白”的敏感案件表态,的确很不寻常。
政治家的每一个公开举措都不会没有用意,那么,奥巴马发声意欲何为?要弄清这点,首先得厘清马丁-齐默尔曼案件的脉络。
去年2月,17岁黑人少年特雷文.马丁被发现在佛罗里达州塞米诺尔县一个封闭管理社区内闲逛,闻讯赶来的社区管理自治组织“邻里守望”雇佣协警、29岁男子乔治.齐默尔曼闻讯前来驱逐,双方发生冲突和口角,随后齐默尔曼开枪击中马丁胸部,后者不治身亡。
事发后齐默尔曼辩称自己遭到马丁抗拒,开枪是“正当防卫”,但当地黑人却群情激愤,他们指出,齐默尔曼全副武装而马丁手无寸铁且系未成年人,所谓“正当防卫”无法自圆其说。案件随后进展一波三折,先是在白宫和司法部压力下,塞米诺尔县终于开庭审理,检方对齐默尔曼控以二级谋杀,但今年7月13日,6名陪审员一致裁定,齐默尔曼“正当防卫”理由成立,无罪开释。
尽管庭审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试图绕开敏感的“黑白”话题,但这个案件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黑白”色彩:早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支持马丁一方的美国民权团体“全美有色人种协会”(NAACP)就发起了“要求严惩凶手”的网络签名,一年间在网站上签名者据称超过200万;塞米诺尔县法庭宣判齐默尔曼无罪后,该网站再度发起网络请愿,呼吁对齐默尔曼启动民事诉讼和联邦公民权利诉讼,在短短一周时间内,签名人数就超过80万。民权组织“国家行动网络”(NAN)发起“正义守夜拉力”倡议,号召在7月20日举行“百城和平抗议”,地点则是全美100座城市的联邦法庭门口。他们指出,齐默尔曼针对马丁“肤色选择性执法”,而6名手握罪与非罪大权的陪审员竟清一色为白人女性(事发的桑福德,白人只占人口比例59.73%),这显然是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与不公。
奥巴马的发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时机出炉的。
事实上,他已非首次在此案中发声:去年3月,正当案件本身因塞米诺尔县警方拒绝拘捕齐默尔曼而陷入僵局之际,奥巴马发表全国演讲,称“如果我有儿子,他看上去或许会很像马丁”,并呼吁全美整个社会“应检讨一下自己的良心”,这被认为对齐默尔曼最终被检控起到推动作用,当时即引发“行政干预司法是否合适”的争论。
他这样做,当然不仅仅、甚至主要并非因为族裔背景,而是出于选举政治的需要。
历史上,奥巴马就曾多次借族裔广大受众,并屡屡引发争议,比较著名的,包括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黑人牧师风波”(因曾是奥巴马“心灵导师”的芝加哥南区三一联合教会黑人牧师怀特Pastor Wright发表激进言论,被共和党对手抓住把柄攻讦,奥巴马几经反复后宣布与之断绝关系),和2009年邀请曾被白人警长逮捕的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Henry Louis Gates去玫瑰花园露台作客等。
族裔牌是奥巴马当选并成功连任屡试不爽的“绝招”,也是压制共和党保守派的拿手好戏,且由于族裔对比对有色人种越来越有利,从长远而言,这样的姿态对奥巴马总体上是“长多”格局。
此次发声的时机更耐人寻味——距早已公布日程的“正义守夜拉力”仅提前一天,总统的明确同情姿态,鼓励更多人参加了次日的活动,同时,他在演讲中强调“国家正朝非种族社会方向发展”,并呼吁活动组织者理性、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也约束了次日活动的激烈程度。很显然,倘奥巴马发声的目的之一,是让活动既有力、又可控,他的确基本达到了目的。
不过“三权分立”和“种族平等”同为美国政治台面上“天然绝对正确”的两大要素(实际上是否“打折”另当别论),奥巴马作为著名的、善调动和利用民粹人气的“零售总统”,能否在这两大“天然绝对正确”要素夹缝中闪转腾挪,游刃有余,火中取栗而不至于烫到自己的手指,恐还得走着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