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相信不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如何,每一个听到7月15日,缅甸总统登盛那句“年底前缅甸不会再有‘良心犯’”的话时,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为政治观点可以不同,政治倾向可以迥异,但不同的政治观点、迥异的政治倾向,不应通过国家机器和强制手段加以压制。因思想、观点不合当局“正统”而横罹法网之厄,对持任何政治观念者而言,都应是绝不能接受的,因为只要“良心”可以入罪,异议可以入刑,今天的座上客,未必就不会是明天的阶下囚。

据英国媒体报道称,正在缅甸访问的登盛7月15日那一天走访了英国智库组织“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并发表了演讲,正是在这次演讲中,他说出了“年底前不再有‘良心犯’”的话,并表示届时将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

缅甸释放政治犯的进程事实上早已开始。登盛在7月15日演讲中所提及的、负责检视每名政治犯个案的“政治犯改革委员会”,早在今年2月即已成立,成员包括最大反对党——全国联盟,和若干民间团体的代表。今年5月17日,缅甸当局又一次性释放了原本关押在仰光永盛监狱的23名政治犯。

尽管缅甸国内外都有不少声音指出,缅甸当局和军方的一系列改革姿态,说到底是为了延续、而非废除军方特权,争取国际制裁、孤立的一步步放宽,从而为其赢得更有利的国内外政治氛围和活动空间,而释放政治犯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目的,说到底就是“动机不纯”。但正如先秦时孔子后裔子顺评价当时以拯危抚难、急公好义著称的名士鲁仲连时所言,鲁的动机虽然很复杂,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甚至有些做作,但客观上却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即便是做作,倘“作之不止”,仍然是好的、值得鼓励的。

不管出于怎样的动机,当“良心”不再是一种罪,当一个缅甸人不再担心自己仅仅因为政治异议,而可能蒙受牢狱之灾时,缅甸社会的活力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思想的热情也将极大活跃,从而给社会、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一种崭新的勃勃生气。

然而人们的挑剔并非无因。

一如许多批评者所言,缅甸当局和军方,常常将“释放政治犯”当作国际公关手段,为领导人出访或重要外国领导人来访服务。5月17日的释放政治犯,适逢登盛出访美国前3天,而那次出访,是47年来缅甸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此次的承诺和表态,则发生在缅甸领导人20年来首次对前宗主国英国的访问期间,而众所周知,美、英两国既是此前对缅甸军政府严厉制裁的倡导者和发起者,又是近期“鼓励缅甸变革”浪潮的最热心鼓动者。曾有缅甸反对派人士指出,5月17日被释放的某些政治犯,此前早已获释,却在释放前不久先被寻找借口重新关押,然后再大张旗鼓地重新放出去。很显然,这种“大赦”,不免带有“此奇货可居”的政治市侩气息。

不仅如此,“良心犯”说到底只是个名义、符号,如前所述,缅甸军方的目的,在于维持、巩固自己在缅甸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特权,而非相反,根据缅甸2011年宪法,缅甸三军总司令而非总统为武装力量统帅,军队代表在任何一级议会中都拥有25%的固定席位,而任何重大法令的通过都需75%以上多数票赞成,这意味着缅甸军方仍牢牢掌握缅甸政坛的“一票否决权”,并以此作为对自身这个庞大利益既得团体生存、安全的保障,这充分表明,热闹有余的缅甸政治改革一旦触及军方核心利益,其态度或许未必如目前表现得这般开明,倘果真到了那一步,以“刑事犯”名目打击异己,无“良心犯”之名而有其实,并非不可能的事。

无论如何,当“良心”不再是一种罪时,连呼吸都会变得更加轻松。对于缅甸当局释放政治犯的姿态、行动,应一边鼓励、推动,一边审慎观察。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