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智利总统大选:即将消失的拉美右翼民粹桥头堡?

 

自冷战结束、尤其自世纪之交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拉美社会就成为左翼民粹的天地: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少数国家当政者虽为右翼,走的却是精英治国路线;巴西总统罗塞夫、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虽作风相对稳健,从政治色谱上论仍属左翼;而活跃在媒体头条上的拉美民粹政治领袖,则尽是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等左翼风云人物的身影。

唯一的例外是智利:2010年1月17日,企业家、慈善家、大众文化艺术热心资助者和环保热心人士,智利民族革新党(RN)候选人皮涅拉(Miguel Juan Sebastián Pi?era Echenique)在第二轮选举中击败左翼候选人,当选智利总统,成为拉美政坛凤毛麟角的右翼民粹总统。

然而和韩国类似的是,结束军政府统治后,为避免独裁复辟,智利实行了严格的总统单任期制,每位总统任满4年一任后都不得连选连任,皮涅拉这位右翼民粹领袖也不例外。为此,RN所属的右翼执政联盟——独立民主阵线(UDI)早早推出前经济部长龙格拉(Pablo Longueira Montes),作为新一届总统候选人。

不料皮涅拉执政后期,由于智利社会贫富悬殊拉大,民众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不满,对右翼维持现有税率,鼓励自由竞争的既定政纲丧失信心,右翼内部也出现分歧,获得新一届总统候选人党内提名的龙格拉面对内部矛盾左右为难,心力交瘁,最终临阵退缩,宣布弃选。右翼联盟不得不临时推出前劳工部长伊芙琳.马赛(Evelyn Matthei)替补,仓促上阵的马赛只能萧规曹随,跟着右翼的既定套路亦步亦趋,可以说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反观对手左翼联盟——新多数联盟(NM),惩于上次大选社会党(PSC)和共产党(PCC)两大左翼政党内讧,让皮涅拉渔翁得利的前鉴,此次选前NM就充分沟通、协调,推出皮涅拉的前任、经验丰富且民望很高的女政治家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并拿出改革税制减少贫富差距、改革教育制度、改善底层民生等贴近贫民意愿的政纲,和修改1980年皮诺切特时代延续下来宪法等政治诉求,从选战伊始便先声夺人,民调支持率始终领先右翼20个百分点左右。

11月17日举行的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9名候选人无一得票过半,但巴切莱特获得56.73%(统计比率94.46%时结果)选票,领先位列第二的马赛约21个百分点)。由于最终计票结果和历次民调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可以预见,12月15日的第二轮投票,曾在2006年大选中击败皮涅拉、当选南美第一位民选女总统的巴切莱特,将以“退职返任”的特殊形式重返总统府,并结束智利“拉美右翼民粹唯一桥头堡”的时代。

冷战后,整个世界格局是右翼崛起,左翼消沉,但在社会差距悬殊、贫富矛盾激化的拉美却是个例外,90年代中前期短暂的“自由主义蜜月”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迅速烟消云散,左翼民粹成为拉美政坛的主基调。智利大选结果的初步定调,表明这个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也要暂时加入这个拉美左翼“合唱团”。

不过和马杜罗、莫拉莱斯等人相比,巴切莱特的政治色彩相对温和,且政治阅历丰富,已是“二进宫”,上台后,她虽必然会履行竞选承诺,实行部分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措施,但恐不会如玻利维亚、委内瑞拉般,令本国内政外交、政治经济的格局伤筋动骨,毕竟相对而言,智利经济形势在拉美范围内一直相对平稳和良性,公众对大动干戈的改革也未必有很大兴趣。新政府的基调,可能类似另一位拉美女总统——巴西的罗塞夫。

11月18日,几个月前还高呼“拉美是美国后院”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华盛顿对美洲国家组织各国代表表示,“门罗主义适用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对拉美左翼民粹而言显然是喜闻乐见的胜利——虽然仅仅是象征性的,而巴切莱特在智利大选中的摧枯拉朽,则为这种拉美政治空气的根本性变化锦上添花。

但和其它拉美国家不同,智利长期以来右翼势力就相对强势,UDI虽支持率不高,即将卸任的皮涅拉却仍享有一定民望。按现行选举制度,4年后的大选,已“歇”了一任的他又可披挂上阵,届时倘风云逆转,左翼政府的执政在民间引发不满,智利这个即将消失的拉美右翼民粹桥头堡,未始没有卷土重来的希望。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