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俄罗斯改组媒体:普京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12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签署命令,将两大国有传媒——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撤并,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重组为“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

俄新社成立于1941年6月24日,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当时的主办单位据说是苏联情报局,名义上直属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苏共中央,原名“苏联新闻社”,曾用过新闻出版社和俄罗斯新闻社等名称,2004年起定名为“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主要负责对外报道;“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原名莫斯科广播电台,历史更加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是全球收听率排名第三、拥有播出语种38个、覆盖160个国家和1.09亿听众的国际广播电台。而“吃掉”这两位“老将”的“今日俄罗斯”,却是俄罗斯国营传媒中的“小弟弟”,2005年12月10日刚刚开播,是俄罗斯第一家英语国际新闻频道和第一家全数字电视频道。

很显然,“今日俄罗斯”为主的这次改组,是不折不扣的“蛇吞象”,三家国有传媒中最年轻、最小的“今日俄罗斯”笑到最后,这显然更多出于“后台老板”——普京政府的意思。

普京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称,合并的目的是改善国有媒体效率,节约资金,以及“更合理使用预算”,这显然只是原因的一部分,或干脆说一小部分。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普京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国有媒体改组,建立起新的媒体垄断,目的是强化本已很强的、普京对俄罗斯传媒的控制,从而在反对派不断挑战,媒体批评声渐强的背景下,争夺舆论主导权。

2000年上台的普京,原本在俄罗斯政坛只是个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长期屹立不倒的政治强人,其媒体明星、宠儿和人气偶像的造型功不可没,正因如此,普京向来关注自己在媒体中的形象,关注自己的镜头感和收视率。

近年来,尤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上演“总统变总理、总理变总统”的“二人转”以来,普京赖以维系政治生命的高媒体人气、高收视率和支持率开始有所下降,这不免让他产生危机感,并着手建立更加可控的媒体“基本盘”,“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虽然资历浅薄、实力不强,却正是他一首缔造、由克里姆林宫直接资助的“媒体嫡系”,而今年11月26日,和普京关系密切、全俄营业额最高的国有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矿业大亨弗拉基米尔.波塔宁(Vladimir Potanin)的私人传媒Profmedia,同样是普京“媒体攻略”的一环。此次改组,只是将此前的一系列铺垫、伏笔作进一步阐发而已。

此外,本轮媒体改组还有扶植亲信、清洗异己的意味。

三家相关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本是俄新社,其社长斯维特兰娜.米罗纽科(Svetlana Mironyuk)属于自由派,对普京和克里姆林宫并不是百依百顺。此次改组采用“蛇吞象”,沿用最嫩、也最听话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体系,办公地点却选在俄新社旧址,而新的负责人并非来自三家中任何一家,而是“空降”了争议性新闻人物德米特里.基谢廖夫(Dmitry Kiselyov)。

基谢廖夫是个争议性人物,曾影射反对派莫斯科市长候选人阿列克谢.纳瓦尔尼的选举造势活动,将之和希特勒当年竞选德国总理相比附,还公开发表针对同性恋的歧视性言论,称英国禁止同性恋者捐献血液、精子和器官,这样一个人选,在当前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主办在即,“反同性恋法”在欧美等地受到普遍责难的背景下,显然并不“讨巧”,普京之所以坚决“空降”,更多出于政治考量——基谢廖夫一向坚决忠实于普京。

很显然,重组后的“今日俄罗斯”将更多体现普京的意志,且因其主要针对面是境外读者、听众和观众,其表现出的俄罗斯公关形象,也会较以往更好战一些。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