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南苏丹:内战的战与和

 

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国家和最贫困国家之一,南苏丹内战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这场内战究竟为何爆发,又将如何演变,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内战的起源

 

内战双方,一方是现任苏丹总统基尔(Salva Kiir),另一方则是苏丹政坛第二号人物、前副总统马查尔(Riek Machar)。

去年7月,马查尔指责基尔“独裁”,而基尔则以“挑拨制造地区和部族矛盾冲突”为由,免去南苏丹政坛二号人物、副总统马查尔的职务,但马查尔实力占据苏丹北部以联合州首府本提乌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基尔对此无可奈何。

去年12月15日,基尔宣称马查尔“阴谋发动政变颠覆政府”,对马查尔发动讨伐,不料马查尔早有防备,一面否认政变并反唇相讥,一面调动武装发动反击,内战就此爆发。

内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上,两人在苏丹内战期间,都是南苏丹独立运动主导组织——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的著名领袖,但彼此间互不买账,基尔领导的派系以“嫡系”自居,并掌握国际援助的大头,瞧不起“来路不纯正”的马查尔部,而马查尔部“白军”(其部下为防蚊涂抹白色粉末)系部族自卫武装演变而成,和喀土穆当局斗争的历史,可追溯到苏丹人民解放军成立之前,自然也不把基尔放在眼里。当时苏丹人民解放军的最高领导人加朗(John Garang)威信较高,在各派间处事较为公平,两人尚不敢立异,2005年亚的斯亚贝巴协议大功告成前夕,加朗因直升机失事意外去世,基尔继任苏丹人民解放军和其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最高领导人,两人矛盾开始激化。

2005年南苏丹自治、尤其2011年南苏丹独立以来,基尔不断试图强化自己个人权威,政治上排斥异己,任用私党,经济上则试图用自己控制的公司Jarch, Ltd取代多国控股的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和Petrodar,从而通过控制石油这个南苏丹第一大经济支柱(按照官方说法,该国石油产业收入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比重高达95%,非官方统计更高达98%之多),垄断苏丹经济命脉。

这就不可避免地触犯了马查尔的利益:马查尔的武装和地盘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即便被解职也依然故我,奥妙就在于其控制的地盘,恰位于南苏丹石油产区——北部和东北部,大本营本提乌更是石油生产中心之一,2012和2013年上半年,基尔借与苏丹发生边境冲突之际,将第四师等部队调往北方,第四师师部甚至直接进驻本提乌,这显然令两家关系更加紧张。

为了垄断权力,基尔一直拒绝按照原先约定,在2013年7月召开SPLM党代表大会,推举新党领和2015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对此,马查尔祭起“反独裁”、“反贪腐”大旗口诛笔伐,而基尔则索性扣回顶“叛乱”帽子,说到底,争的是这个年轻国家2015年以后的政治制高点。

经济上,南苏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但石油资源丰富,日产原油达245000桶,石油收入占南苏丹经济比重高达95%。很显然,身为总统、又急欲集权的基尔不可能容忍他人染指石油利益,而马查尔也绝不甘心让出这块肥肉。自南苏丹独立后,因为南北苏丹矛盾激化,身为内陆国、唯一石油输出途径是经由输油管取道苏丹港出海的南苏丹,石油收益锐减,这让冲突双反更难割舍,并最终围绕着几座油田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南苏丹是个多部族国家,最大的部族——丁卡族人口2008年统计约450万,占总人口54.5%,第二大部族——努尔族同期人口约129万,占总人口15.6%,前者人数较多,而后者则更骁勇善战,且近年来人口增长率更高(1930年仅20万人,1972年增长至74万,2008年增长至128万,不到80年人口增至原来的近6倍半)。两个民族都是青白尼罗河流域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时期就已活跃在当地,5000多年来两大民族为争畜产、争水源、争领地、争财物人口,爆发了无数次冲突和战争。在苏丹南北内战时期,同属黑人的丁卡人和努尔人面对共同强敌——苏丹阿拉伯人,尚能和衷共济,等苏丹分治,阿拉伯人大半被划入苏丹境内,丁卡人和努尔人间的分歧便凸显为这个年轻国家的主要矛盾。如果说,独立前身为丁卡族人、却较能平衡各部落利益的加朗,尚能勉强镇住大局,那么如今,身为丁卡族人的基尔,和身为努尔族人的马查尔,则不惜激化部族间的矛盾,好让族人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火中取栗。

 

战事进程及未来走势

 

交战之初,马查尔后发制人,“扮猪吃老虎”,打了踌躇满志的基尔政府军一个冷不防。第一周战事中,“白军”将第四师赶出本提乌市区,还在南线发动反击,12月22日,占领首都朱巴以北200公里重镇、琼莱州首府博尔,并一度喊出“成立过渡政府”的政治口号。

稳住阵脚的基尔迅速调整部署,12月22日发动反攻,24日,军方发言人菲利普.阿盖尔宣布已夺回博尔,25日,宣称“正向本提乌攻击前进”。

马查尔面对压力,采取了“扩大战火”的应对方式,一方面正面抗击,一方面向其它战略要地发动牵制性进攻,12月24日,偷袭了上尼罗州首府马拉卡勒。

交战第二周伊始,基尔将更多正规军陆续派往北方前线,而马查尔则开始在支持自己的部落中进行总动员。12月31日,马查尔武装宣布重夺博尔,政府军对此表示否认,但博尔市长马亚科.尼亚尔和联合国驻南苏丹代表团发言人约瑟夫.孔特雷拉斯均表示,博尔市内和机场已爆发激战。

国际社会对南苏丹内战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无能为力,联合国驻驻南苏丹特别代表希尔顿.约翰逊(Hilde Johnson)虽强调“我们不会离开这里”,却已开始疏散“非必要工作人员”,美国、英国、肯尼亚、乌干达、黎巴嫩等国家和在当地作业的各国石油公司也纷纷撤侨、疏散,其中美国派遣45名士兵和3架V-22飞机协助撤侨,却在12月21日被流弹击中,导致4名美军士兵受伤。12月24日,5名大尼罗河石油公司的石油工人成为内战牺牲者,而在此前后,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宣布暂停在南苏丹的石油作业,并着手撤出工作人员。

12月24日,联合国高级人权专员皮莱宣布,在南苏丹境内发现“日益严重的侵犯人权和种族清洗行为”,同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将目前在南苏丹的蓝盔兵和国际维和警察分别从目前的7000和900人,增加至12500和1323人。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负责人希尔德.约翰逊更发出“部族清洗危险迫在眉睫”、“可能发生类似波黑和卢旺达的惨剧”等更严厉的警告。

皮莱所宣布的“种族清洗”证据,系由政府方面指控,在反对派大本营本提乌发现,据称发现34具尸体,死亡总人数可能多达75人,而在政府军大本营、首都朱巴,同样有人指控政府方面任意逮捕、迫害反对派部族,乐施会东非副区域主任约翰.瓦特12月25日称,在朱巴附近已有3万难民流离失所。

随着危机的蔓延,国际社会的努力也在提速,除了联合国增兵,美国也向南苏丹派遣150名士兵,10架V-22、C-130飞机和直升机,并在24日晚由非洲司令部向吉布提和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分别派出一个排的应急处理陆战队分队和一架KC-130J运输机以备不时之需,国务卿克里敦促冲突双方立即举行政治对话,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称,美国敦促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为,为人道援助提供必要方便,并打开政治调解和对话的空间,“暴力不可能带来明天的繁荣”。

在联合国、美国、东非国家共同体和尼日利亚等国斡旋下,内战双方都同意恢复谈判,但立场差距很大,基尔要求“无条件谈判”,而马查尔则要求朱巴当局先释放被捕的反对派领导人。

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斡旋下,今年1月1日,冲突双方代表抵达亚的斯亚贝巴,宣布将在1月3-4日开始对话,1月3日晚,双方代表团团长进行了短暂、非正式会面,一度让人们对和平产生期许,但双方随即双双发表声明,由于“需征得大本营同意”,正式对话将无限期被推迟。

南苏丹新闻部长马库艾(Michael Makuei)和马查尔方面发言人普克(Yohanis Musa Pouk)均承认,双方之所以到了谈判桌边却拒不会谈,是因为彼此间立场相距太大。据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自由报》披露,基尔的要价是对方“无条件投降”,去年12月31日他对BBC表示,马查尔是“叛国者”,他不会和对方分享权力,如果对方真想分享权力,就“不应叛乱而应等待2015年大选”;对此马查尔反唇相讥,指出基尔和自己同属一个政党,本应按照承诺在去年7月召开党代会选举党领,他却为了垄断党领地位迟迟不开会,“拒绝选举的是基尔”,不仅如此,许多反对派领导人在去年7月后纷纷被基尔逮捕,“把政治对手关进监狱何谈分享权力”。

如前所述,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困国家之一,且经济命脉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原本南北苏丹冲突已令南苏丹石油生产、输出受到严重影响,内战的爆发更令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尽管南苏丹石油部去年12月30日宣称“石油生产一切照常,日产量维持在20万桶以上”,但一些业内机构,如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维德什等分析认为,内战爆发后,南苏丹石油日产量至少减少了15%。去年曾有分析家预测,2014年南苏丹石油收益应可恢复到15亿美元/年的战前最高水平,如今这一目标已无法实现。

由于历史原因,南苏丹的石油产量、储量虽占分治前苏丹的大头,但炼油设施主要分布在苏丹境内,出口更只能仰赖通往苏丹的输油管,和苏丹在红海之滨的30万吨油码头,为此不得不每年支付高额过境费。对此南苏丹当局耿耿于怀,一直希望通过吸引外资,在南苏丹建立独立的炼油设施,并兴建自南苏丹首都朱巴,通往肯尼亚沿海港口拉穆港的第二条输油管,从而打破苏丹对南苏丹石油通道的垄断。

上述项目投资规模浩大,成本回收周期漫长,而南苏丹基础设施薄弱,行政效率低下,贪腐横行,且政策朝令夕改,外资对在这里作“大投入”本就心存疑窦,如果内战蔓延持续,继续威胁外国公司资产、设备、正常作业,乃至工作人员的安全,对在南苏丹境内搞大投资、大项目、大基建,就更只能敬而远之。

很显然,不论基尔、马查尔,都打不起一场持久战,这种自砸饭碗的做法只能是同归于尽,何况打仗还是最花钱的事。

丁卡族和努尔族已厮杀了至少四五千年,迄今谁也奈何不了谁,两派势力尽管摆出强硬姿态,但内心对此理应心知肚明,明白谁也不可能彻底吃掉谁,目前所言所行,无非抢在谈判前多捞实空,并力争舆论主导权,以便在最终妥协方案上,占到尽可能多的便宜罢了。

尽管妥协和停火的达成,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南苏丹内部分歧根深蒂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且相互纠缠,战争、和谈、妥协甚至选举,恐怕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