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索契:“道义金牌”的取舍

 

格林尼治时间2月4日,也即索契冬奥会开幕前仅3天,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发表了一则强硬讲话,指责“某些国际政治家”将索契冬奥当作“解决国内和外交政治舞台上问题的机会”,并用激烈的语气要求这些政治家“应有在直接的、和平的政治对话平台上表达自己不满的勇气,而不是躲在运动员背后借题发挥”。

 

巴赫指责的台词和潜台词

 

一些国际传媒报道指出,巴赫的台词是很严厉的。

在这番讲话中,巴赫讽刺“某些国际政治家”之所以扬言抵制,是因为“他们最清楚不过地明白,只要提及冬奥,他们的某些言论就会立即被刊登在世界传媒的头条位置上”;不仅如此,他还不点名地讥讽某些国际领导人“在极端情况下,借口为了某个正义事业,公开拒绝出席索契冬奥开幕式的邀请,而事实上他们甚至根本就没收到过这样的邀请”。

在讲话中,巴赫还对“主办国国内或国外的持不同政见者”将冬奥赛场当作“政治较量得分的平台”表达了不以为然的意见。

许多国际媒体都指出,巴赫这番讲话虽不能被视作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但潜台词之中,却实际上不点名批评了某些缺席冬奥开幕式、甚至整个冬奥的外国领导人。

按照美国ESPN、《赫芬顿邮报》,法国欧洲一台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的评论,巴赫不点名批评的外国领导人和知名政治家,包括世界最强大国家——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奥朗德、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卢森堡人维维安.雷丁,美国共和党国会议员林赛.格雷厄姆,也包括巴赫祖国德国的一些政治家,如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和德国绿党欧洲议会议员,曾作为无政府主义者挑起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而名噪一时的丹尼尔.科恩.“红毛”邦迪等等,但大约不会包括某些虽未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但也未明言抵制的外国领导人,如被认为可能在冬奥举办期间探访德国代表团驻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等。

巴赫所提到的“正义事业”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近一年多来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围绕索契冬奥会的一系列焦点问题,如俄罗斯政府通过“反同性恋法案”,涉嫌歧视同性恋者,俄罗斯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侵犯人权、镇压持不同政见者、钳制新闻自由,甚至“索契冬奥破坏环保”、“涉嫌挑衅格鲁吉亚”等等。

 

政治家争夺道义金牌

 

巴赫所言所指,其实也并非什么秘密,而是国际政治舞台心照不宣的“行规”:对“道义金牌”的争夺。

所谓“道义金牌”,即对于政治家而言,可通过牺牲奥运“出镜率”换来的、在他们看来更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几乎所有抵制者,不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会议员或非政府组织活动家,都不约而同拿“反同性恋法”说事,个中奥妙,就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变迁,和同性恋团体活动能量的加大,支持同性恋者在欧美主流社会和主流政治平台,已由昔日的难以启齿,变成今日的“天然政治正确”,在欧美国家的选举中,因“失言”批评同性婚姻或冒犯同性恋群体而遭到口诛笔伐,甚至选战失利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选举社会的政治家借索契冬奥这个既有曝光率、又因俄“反同性恋法案”的出炉而变成“天然道义活靶”的契机口诛笔伐、大做文章,就成为“不干白不干”的“大便宜”。

在这个问题上,欧盟和欧洲议会的官员、议员是最早有所行动的,但手笔最大的却是美国。美联社特约撰稿人列昂尼德.奇若夫指出,自2000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国代表团,都包括总统、副总统或第一夫人在内,而此次领衔者仅为前国土安全部主任纳波利塔诺,这还不算,代表团中居然有多达3位公开同性恋倾向的正式成员(前网球明星大比利.莱昂.金、2006年冬奥冰球选手凯特琳.卡霍伍和花样滑冰选手布莱恩.博伊塔诺),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如此安排,其用意昭然若揭。

除了“同性恋原罪”,普京重新上台后对异议人士、新闻媒体的态度,也是比较集中的“道义金牌”主赛场,这个话题在欧美主流社会意见比较一致,又能得到俄国内异议人士的共鸣,高克、格雷厄姆和“红毛”邦迪等都曾借此说事,邦迪曾将索契冬奥会和1936年纳粹举办柏林奥运相提并论,而格雷厄姆则在NBC访谈中指责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所作所为”。值得一提的事,和同性恋话题不同,这类问题涉及敏感的主权、内政层面,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很少公然借此说事(高克的总统是礼仪性质,真正在德国掌权的总理默克尔则态度谨慎),比较敢“发挥”的,多为议员或在野政治家。

一些政治家会因为自己的“背景色”呛声,如代表德国和欧洲绿党议会党团的“红毛”邦迪,指责索契冬奥会的举办“是当地生态的巨大灾难”,被认为是为自己的绿党、生态代言人身份“加注”,而一些支持格鲁吉亚的欧美政治家则理所当然会指责普京在距离格鲁吉亚边界5公里处修建滑雪赛场是“向格鲁吉亚变相炫耀武力”。一向以少数民族代言人自居的雷丁,在推特上公开表达的抵制理由,也正是“对俄罗斯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感到愤慨”。

时过境迁,一些曾经热门的话题不再热,甚至不便多提,也就被自然而然忽略。如林赛.格雷厄姆曾拿俄罗斯庇护斯诺登说事,随着“棱镜门”不断曝光,效仿者越来越少,他本人也早已切换了攻击重心;去年底莫斯科郊区一名俄罗斯人被移民刺杀,引发俄排外浪潮,一时间国际舆论汹汹,当时许多扬言抵制索契冬奥开幕式者均以此为口实,但如今时过境迁,排外话题已成明日黄花,将之作为抵制借口者便所剩无几。

巴赫所谓“未收邀请却扬言抵制”的“政治金牌秀”虽未点名,但也并非毫无来由:此前高克等一些外国政要扬言抵制时,不少欧美媒体就指出,当时冬奥组委会尚未开始发送邀请函,所谓抵制是无的放矢,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更曾指出,公开抵制出席索契冬奥的高克,自2012年3月23日上任以来就从未到访过俄罗斯,抵制与否,其实都是一回事。

 

巴赫:希望金牌争夺只限于赛场

 

奥运历史上因体育-政治不分,冷战期间曾饱尝抵制之苦,尤以80年美国领头抵制莫斯科夏奥,和84年苏联领头抵制洛杉矶夏奥最为突出,直到92年巴塞罗那夏奥,这种以政治为出发点、以阵营为决定因素的“冷战式抵制”,才随着冷战的落幕而告一段落,“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这一早在顾拜旦时期就确立的奥运原则,也才真正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而此次索契冬奥抵制风波愈演愈烈,不少带头抵制的政治家,其言论已逾越奥林匹克宪章的宗旨和范畴。

如“红毛”邦迪曾呼吁,各国运动员“自愿抵制”参加索契冬奥会,如实在不愿抵制,就在在冬奥会上作出“必要的政治姿态”,“一如1969年捷克冰球队拒绝和俄罗斯队员握手以抗议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1980年波兰撑杆跳选手科扎基耶维奇在莫斯科奥运会上作出支持波兰团结工会手势”等的做法;林赛.格雷厄姆甚至呼吁美国冬奥代表团集体抵制出席索契冬奥会。

对于这些“越线”言论,即便对普京啧有烦言的各国行政首脑也不敢公然符合,奥巴马、默克尔和奥朗德等人在公开场合,也均表示了对索契冬奥成功主办的支持和祝福(尽管远非无保留的),各国奥委会对此也大不以为然,如美国奥委会发言人帕特里克.桑达斯基就曾代表美国奥委会发表声明,反对抵制索契冬奥,并指出1980年对莫斯科奥运的抵制并未能阻止阿富汗战争的继续,却剥夺了数以百计美国运动员在奥运舞台代表美国参赛的权力,“这些运动员中许多人一生仅此一次参加奥运的机会”。

作为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让索契冬奥圆满、成功举办,符合巴赫和国际奥委会的最高利益,而任由这种对“政治金牌”的争夺,干扰竞技场上真正冬奥金牌的竞争,则有损于国际奥委会及其领导人的利益、声望和尊严。正因如此,巴赫才会在索契冬奥开幕前夕,作出如此强硬的表态,并直接指责“躲在运动员背后借题发挥”的行为和行为人。

不过作为奥运大家庭的“家长”,巴赫同样不可能摆脱政治、商业“绝对正确”的影响,因此他在发表前述讲话的同时,也要特别强调“不歧视同性恋者”和“尊重人权、自由”。作为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左膀右臂,巴赫不论作为昔日的运动员、体育用品代理商,还是奥委会高层官员,都不可避免地和一系列奥委会丑闻“沾亲带故”,从当选的一刻起就深陷是非圈而不能自拔。为索契冬奥“站台”,警告政治家莫为已甚,是他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家长”的职责,但出于个人政治和其它利益考量,他的“强硬”也必然是有节制、有分寸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