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加沙冲突:谁来踩煞车?

 

7月8日,以色列和加沙哈马斯之间冲突爆发,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7月14日,埃及政府就加沙冲突发表停火建议,提议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7天,并在48小时内举行谈判,以达成更持久的停火。15日凌晨,以色列安全内阁宣布接受埃及提议,在加沙地带暂时停火。这次停火虽在几小时后就宣告无效,但17日以色列又宣布为期5小时的“人道停火”,一时间人们仿佛看到了冲突偃旗息鼓的希望。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局势急转直下: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境内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这是自2008-2009年“铸铅”行动后,以军首次大规模对加沙发动地面进攻。截止7月22日,整个行动已导致巴勒斯坦方面死亡572人,受伤3350人,以色列国防军则有27人死亡,1人失踪。按照法国《巴黎人报》援引一名联合国驻当地官员的话称,这“已是不折不扣的战争”。

 

以巴双方的台词和潜台词

 

此次冲突表面上是由偶发因素引起的:疑似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绑架、杀害3名以色列学生,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随后又被疑似犹太激进分子绑架、杀害,引发巴勒斯坦人和犹太定居者间的轮番抗议和循环暴力,并随后将哈马斯和以色列政府都拖下水。

但实际上情况并非那么简单:最初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发生在约旦河西岸巴解控制区,以色列和哈马斯的“雷霆之怒”虽不能说毫无来由,却不免有借题发挥之嫌,从某种意义上,是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并对巴以目前僵局极端不满意,希望借此打破这种僵局所致。

2009年的“铸铅”行动,以及2012年的空中、海上打击,并未能消除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威胁,为了防范哈马斯的火箭弹和偷袭、骚扰,以色列不得不部署大量兵力、技术装备,并不惜工本研制代价高昂的“铁穹”反火箭系统,并持续对加沙地带实行封锁,但性价比极差,且效果欠佳,哈马斯对加沙地区的控制愈加严密,在巴勒斯坦人中的政治影响力,反浸浸然凌驾于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之上,冲突发生前哈马斯和阿巴斯更达成政治和解协议,前者将有望步入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核心,这更是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哈马斯已对现状忍无可忍: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封锁长达8年,尽管靠着加沙-埃及西奈边境间的众多秘密隧道,和国际同情者冒险从海上开来的“人道主义救援船”,他们可以得到维系基本生存的补给,但这种局面毕竟给他们造成极大困窘。

不仅如此,以色列和美国当局始终不愿承认哈马斯的政治存在,甚至从不肯将之当作谈判对手,这更让踌踌满志,欲成为“巴勒斯坦人政治代表”的哈马斯感到不耐。

正因如此,原本发生在哈马斯控制区之外的几起偶发事件,最终却引发了导致数千人伤亡的冲突。

以色列台面上的理由,是“保护本国平民安全”:因为哈马斯不断发射火箭,所以必须反击;因为火箭阵地在加沙境内,所以必须对加沙进行空袭和炮击;因为空袭和炮击不能根除威胁,且加沙-西奈走私通道无法切断,所以必须发动地面攻势;因为哈马斯将阵地隐藏在民用目标内,并以平民为人肉盾牌,因此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不可避免……而实际上的潜台词,则是尽可能摧毁哈马斯的军事潜力,减少其对以色列的威胁。

不仅如此,哈马斯威胁的“阴魂不散”,导致以色列选民的“向右转”,尽管内塔尼亚胡已经以“右”出名,但在他的联合政府里,右翼党盟友和本党利库德集团强硬派却嫌他不够硬,右翼党在以色列安全内阁(由8人组成,是安全问题决策的“缩微版政府”)中占两席(外长阿维格多.利伯曼、经济部长纳夫塔利.贝内特),具有一定的政策牵制力,内塔尼亚胡不得不摆出“只要哈马斯不停止火箭攻击就不能停火”的政治-军事“止损线”,以免在国内政治上丢分。

哈马斯也是一样:他们之所以必须强硬,是因为这种强硬即系其在巴勒斯坦人中获得政治支持的唯一基础和希望,如果一遇打击就鸣金收兵,他们将会成为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失败者”,政治代价是巨大的。

哈马斯发动袭击的直接“要价”,是打破埃及塞西政府上台后,对加沙-西奈边界的封锁,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而长远目标,则是借此逼美、以将自己当做谈判对手,从而“登堂入室”,至不济,也要换回若干巴勒斯坦囚犯,显示自己的“胜利”(或至少“不败”),这些目标达不到,他们当然会千方百计破坏停火。

 

调停的无奈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加沙尽早实现停火,以避免更多平民伤亡,但正如前文所言,以色列和哈马斯基本“底线”相差太远,即便勉强喊停,也很难持久。

2009和2012年的两次停火,都拜国际调停所赐,主要发挥作用的一是以色列的金主和保护者美国,而是和以色列、哈马斯都说得上话的埃及。

此次也不例外:加沙冲突爆发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实现安全的唯一途径,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间公正、持久的和平”,还特意在白宫举行的、庆祝以色列斋月晚宴上赞扬埃及等国的调停努力“令人鼓舞”;一向重视中东事务的国务卿克里在应付伊朗核问题维也纳会谈之余积极斡旋,并在以色列地面攻势发起后匆匆赶赴埃及,力图进行进一步的停火努力。为了安抚最强硬的犹太定居者,克里还承诺向加沙定居者提供4700万美元的援助。而埃及更是迄今最直接参与停火斡旋的唯一方面。

但这种调停注定是艰难的。

在美国方面,奥巴马既不愿给以色列提供更多、更有力援助,也不愿满足巴勒斯坦人更多愿望,从而得罪强大的犹太院外集团。更重要的是,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始终不愿、不敢和哈马斯进行任何层面的正式接触,以免授人以柄,也就是说,一方面希望哈马斯接受停火,另一方面又不肯跟哈马斯照面;一方面希望以色列忍耐,另一方面又不愿担负更多对以色列的保护之责,这样的调停,以色列和哈马斯都无法接受,自然“停不下来”。

地面攻势发起后,埃及政府公开谴责哈马斯“拒绝其停火建议,导致更多平民伤亡”,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唯一对哈马斯发出谴责的国家。和2012年时不同,如今埃及当家的,是军人背景的塞西,而非和哈马斯沾亲带故的穆兄会穆尔西政府,塞西上台后加强了西奈边境的控制,加剧了加沙地带的困境,对此哈马斯十分不满,此次埃及的停火建议,又缺乏对哈马斯“解除一切封锁,以利人道救援”要求的直接回应,哈马斯“不给面子”再正常不过。

但塞西当局也不可能提出更有吸引力的建议:让以色列和哈马斯进行直接谈判,或满足哈马斯“登堂入室”的政治要求,既非他本人所愿,也不是埃及说了能算的;由于《戴维营协定》,埃及不能在西奈半岛部署军队,那里业已成为原教旨团体、武装的渊薮,对塞西政府构成直接威胁,塞西自然不愿进一步放松边境控制,让和这些埃及原教旨团体渊源深厚的哈马斯“常来常往”。

更要命的是,美国、以色列迫于各自内部问题,压根不敢、也不打算和哈马斯直接谈,这自然也增加了调停的难度。

 

谁来踩煞车

 

其实以色列政府并不想这么没完没了打下去。

和哈马斯周旋多年的内塔尼亚胡自然不会不知道,混迹平民中的哈马斯,是不可能靠单纯军事行动彻底消灭的,地面军事行动拖得时间越长,平民伤亡就会越高,以色列所遭受的国际压力也会越大。事实上,自地面战爆发至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对战事的扩大提出批评。

不仅如此,由于对政治解决巴以问题的前景越来越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巴勒斯坦人开始更多把希望寄托在哈马斯式的激进路线、而非巴解式的妥协路线上,后者在巴勒斯坦内部正从政治主流日渐边缘化,并不得不向哈马斯(或干脆说,向巴勒斯坦民粹)妥协,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打击越严厉,阿巴斯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威信流失也就越快。

美国、以色列迄今仍旧把阿巴斯当做唯一的巴勒斯坦谈判对手,却始终不给后者通过谈判获得“好处”的希望,后者一再被要求“无条件”参加巴以谈判,却又不能从谈判中获得巴勒斯坦人想要的东西,如此一来,美以愈努力,阿巴斯和巴解的影响力丧失愈快,彼此间的谈判,自然也更无助于为加沙冲突踩一脚刹车。

哈马斯的要价始终如一:以色列先停止“侵略”,解除全部对加沙地带的封锁,释放全部巴勒斯坦囚犯。三条只要有一条达不到就会继续火箭弹袭击。

而以色列的要价同样干脆:哈马斯一天不停止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就不会停火——即便停也会随时再开火。

很显然,这两条线是无法交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会没完没了打下去。

事实上以色列并不想缠斗:持续的地面行动不仅会带来更多巴勒斯坦平民伤亡,造成更严重国际影响,还会给以色列带来沉重的治安包袱,如不能肃清哈马斯则会被视作失败,反之,加沙地带的政治真空,或许会被比哈马斯更极端、激进的组织所填补。正因如此,“见好就收”对以色列政府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正因如此,以色列才会在地面攻势发动前两次接受停火建议,以色列驻埃及武官阿莫斯.吉拉德曾表示“哈马斯军事实力已被削弱”,暗示停火可以接受。

但“见好就收”的前提是“见好”——以色列民众和内阁中的强硬派对哈马斯的阴魂不散早不耐烦,对前两次“半途而废”的攻势更是记忆犹新,如果以方住手,不旋踵火箭弹又飞至,那就很“不好”了。

也就是说,加沙冲突的煞车,只能由冲突双方来踩:或以色列觉得再缠斗下去也得不到更多,或哈马斯发现不管牺牲再大也换不来所要的回报。当然,或许还需要一些打圆场的调停者,以及一点点双方都不至于不能接受的“彩头”,比如哈马斯方面心照不宣地暂停几个月火箭弹发射,及以色列默不作声地释放几名哈马斯囚犯。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