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能去伊拉克“负责”一把么

 

随着伊拉克北部人道主义形势的恶化,和伊拉克境内极端武装“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转而对此前一直对内战冷眼旁观、甚至趁火打劫的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发动攻势,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停止此前长达一个多月的犹豫不决,冒着被反对者指责为“背信弃义”、“重返伊拉克战场”的政治风险,于8月7日开始对ISIS目标发动空袭,并向伊拉克北部难民空投救援物资。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也呼吁各国关注伊拉克北部人道危机,一些美国的盟友也相继表示,可能“跟进”采取人道主义行动。

8月8日,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专访时,重拾“美国与众不同论”,并称中国“搭便车(free rider)30年”,暗讽其不愿为国际事务负责,关键时刻仍要依靠美国。一些国内外人士则认为,中国如今已是世界性大国,且在战后伊拉克重建中获利丰厚,伊拉克内乱对中国不利,因此中国理应去伊拉克“负责”一把,仿效一下美国的行为。

这样的思路是否可取?

首先必须看到,美国之所以转趋积极,是因为倘继续任由伊拉克局势恶化,则奥巴马本就不佳的处理国际、外交问题口碑将每况愈下,并损及年底中期选情,而不论政府或在野党,也都无法承受美国“伊拉克政策失败”的巨大代价和包袱,且ISIS不仅威胁巴格达当局,也开始危及和美国关系更密切的库尔德自治区,如不有所动作,则奥巴马可能背负“失败总统”的恶名。

但伊拉克战争在美国社会并不受欢迎,而当你奥巴马正是借反对伊拉克、阿富汗两场对外战争,承诺“带孩子们回家”异军突起并入主白宫的,2011年底的如约撤军,则是奥巴马为数不多受到国内广泛好评的外交成果,倘干涉旷日持久,或索性“落地”,则不啻自食其言,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正因如此,美国的军事介入,恐也只会是“点到为止”、“意思意思”。

美国的盟友英、法等国尽管支持美国军事干预,但对自己是否参与却口风谨慎,仅言及“会考虑”。英国曾是阿拉伯世界广大地区的统治者,法国则早在中世纪就染指地中海东岸,两国在伊拉克周边都有可靠的落脚点,参加人道援助的可能性是不小的,但参与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参与也只能是象征性的。

中国在伊拉克战后所获“红利”,属于商业性、外包性的重建,其基础不仅建立在中国和巴格达当局、库尔德地方的互利互惠,也建立在美国无力且不必“从头到尾”吃下全套重建合同上,一言以蔽之,赚的是“辛苦钱”。

由于在该地区根基浅、存在感弱,对当地错综复杂的民族、教派矛盾,中方并不十分熟悉,在当地的人脉也相对有限,缺乏大规模“负责”的地利、人和。不仅如此,口口声声嘲讽中国“搭便车”的美国,作为战后利比亚实际上的“总包”,是否愿意让中国将伊拉克当作“下便车”的第一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旦“总包”闭门谢客,“后来者”中国在伊拉克周边,又能将哪里当做“负责”的立足点、出发点?

2009年,中石化、中石油因分别参与库尔德地方和巴格达中央的石油开采权招标,导致前者险些伤了伊拉克石油部“黑名单”,充分暴露出情况不明前提下贸然“进入”的巨大风险,相对于并购、投标,军事干预的风险自然更大得多,火候不到,强行“负责”,恐怕更加不胜负荷。

当前中国所能做的,是利用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安理会等国际平台发挥应有作用,改善伊拉克及其周边的政治、社会及人道主义环境,同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人道主义乃至维和等志愿,而这一切都应在伊拉克当局邀请、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