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印度象与中国龙握手

 

就在中、日、印三国媒体、评论员执着于对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和日本安倍晋三会晤时所展现出的一系列“亲热”场景,以及诸如“世界上最具潜力”双边关系、“2+2对话机制”,以及诸多经贸、投资、基建合作意向的“微言大义”品头论足,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读之际,印度商务部长希塔拉曼却在同一天抵达中国,出席中印经贸联合小组(JEG)第十次会议,但她的另一项心照不宣的任务或许更为重要——为习近平主席本月访印做准备。

此前由于与印度总统访问越南的行程相冲突,印方建议中方将习近平主席原定到访的9月15日改为17日,而近期巴基斯坦政局的变故,又迫使中方推迟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的访问。由于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原定行程是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印方舆论一度担心“习莫会”再生波折。然而就在“印日关系升温”的断语响彻云霄之际,印中两国高级官员却在北京不动声色地酝酿此次访问期间的“节目单”,包括会谈内容、讲话基调,以及中印联合声明的细节,等等。

和日本等国某些媒体、研究者的一厢情愿不同,印度并不希望成为日本、美国或任何一国的“小伙伴”,而是希望塑造印度自己的“独立自主大国”形象,而在几个大国间周旋,在“货源丰富”的“外国超市”里挑挑拣拣、货比三家,则是印度独立以来的一贯做法和得天独厚优势。

印度固然需要日本:政治上,两国同样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希望互相扶持,且双方都有意让对方牵制一下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以免构成对自己更大的威胁;经济上,日本希望印度成为其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并觊觎其人口基数庞大的市场,而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主打基础设施建设牌,也希望日本能够出钱、出力、出技术;此外,日本一直希望在军售等方面寻找突破口,而印度则是国际军火市场上出了名的“集邮大王”,双方自然也有得谈。

然而印度和中国有更多需要谈的内容。

据印度旁遮普-哈里亚纳-德里工商会研究显示,2013-2014财年前9个月,印中贸易额达到495亿美元,占印度总贸易额8.7%,从前一财年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跃居第一大,超过了美国(460亿美元)和阿联酋(454亿美元),且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速度惊人,潜力巨大,2004年双边贸易额不过70亿美元,2008年高达380亿美元,2013年为650亿美元,而双方计划在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印度不仅希望增进印中贸易关系,而且迫切期待打开中国市场,缩小巨额印中贸易逆差,这些自然需要中印关系的良好,和双边交流沟通的密切。

尽管早在辛格时代日本就和印度签署了高铁联合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此次莫迪访印,日方也承诺向印度基础设施金融公社提供500亿日元(约合29.5亿元人民币)借款,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但在最关键、莫迪最看重、关乎其政治信誉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上,双方却陷入僵局,日方对印方的闪烁其词啧有烦言,而印方则对日方不愿转让技术、甚至材料也要从日本进口30%、其余优先考虑日本来源颇为不满。不仅如此,仅就基础设施而言,印度统计和计划实行部(MOSPI)的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3月,印度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光靠日本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光靠中国也是一样。

正因如此,印度才一面由总理在日本“客随主便”,一面在同一时刻让商务部长在北京和中国协商,更在同一天(8月27日)既欢迎受日美控制、一向由日本人担任总裁的亚洲开发银行总裁中尾武彦,与之商定“未来3年内亚开行向印度提供70-90亿美元基础设施贷款”,又宣布“极可能考虑参加”中国倡导的、被普遍认为将是亚开行竞争对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印,随行商界领袖据说将多达150人以上,双方在经贸、投资和商务领域料将“捷报频传”;不仅如此,正如一些外媒所言,中印两国在不涉及双方直接利害冲突的领域,近年来合作一直较为顺畅,此前巴西“金砖峰会”的成功,和习近平、莫迪双双不出席9月纽约气候峰会,都是明显的例子。

当然,中印间的“热络”和日印间的“亲密”,都是有其极限的,共同声明、合作协议和伙伴定位都不会少,但其中有一些是客气话,有一些则是货比三家的生意经,印度会一如既往地周旋于各方之间,力图作出最好的选择(虽然许多时候这意味着最终什么也没有选择而整个项目却已泡汤)。值得一提的是,月底莫迪还会访问美国,并与奥巴马总统会谈,届时健忘的人们或许又会努力去找寻印美联合声明的“微言大义”——一如在月初、月中印日、印中高层互动时所作的,而这对于观察家们而言,或许不过是又一次盲人摸象,只及一隅罢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