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国殇日
今年9月30日,中国将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从而打破传统上将清明节当作“准国殇日”的做法。
在加拿大,国殇日(Remembrance Day,即阵亡将士纪念日)是每年11月11日,始于1919年,是时任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所设立,目的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战日(1918年11月11日11时)。这本是一个英联邦节日,但节日的由来却和加拿大直接有关,因此加拿大人将之当作“加拿大的节日)。
1915年春天,一战陷入堑壕战的胶着之中,协约国军队在比利时-法国交界的佛兰德斯地区,发生了残酷激烈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此役加拿大军队4个师作为英联邦军队的一部分被卷入战场,其中第一师位于城北最关键、最危险的战线上,浴血奋战后减员达6000余人,第16苏格兰营还历史性地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毒气战的受害者。此役最终以协约国军队的惨胜而落幕,原本不受重视的加拿大军队因作战英勇被刮目相看,从此被视作英联邦陆军的一流精锐部队,加拿大作为独立国家的威望也由此得到肯定。这场战役过去后,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莱因(John McCrae)凭吊阵亡战友墓地,在墓地及四周看到大片盛开的、血红色的虞美人花,觉得这种红色象征着壕沟内战友的鲜血,感慨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在佛兰德斯战场》(In Flanders Fields)一诗,这首诗在国殇日被确立时就得到充分肯定,虞美人花也成为英联邦各国国殇日时佩戴、象征铭记烈士牺牲的经典标志。
在这首诗的故乡加拿大,《在佛兰德斯战场》被列为中小学必学必背的作品,1921年,加拿大发起了虞美人花义卖筹款活动,中小学生和慈善人士在国殇日前会兜售虞美人花(实物或塑料、纸质仿真品),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阵亡者家属或退伍兵。这一天的纪念活动会从11时开始,首都渥太华国家战争纪念碑前会举行官方仪式,总督、总理会亲自出席,各省也会举行自己的纪念活动。
在民间,中小学会在这一天组织集体朗诵《在佛兰德斯战场》一诗,而佩戴虞美人花的作法则从国殇日前一周就开始,直到当天纪念活动结束才摘下,过去,这类纪念活动通常都在墓地举办,虞美人花也要丢在墓上,但如今大多数活动在其它公共场合举办,因此虞美人花都仅仅摘下,而不再丢出。
加拿大为何如此郑重地纪念一战烈士?当时加拿大只有800万人口,但参战兵力前后达619636人,其中战死66655,受伤172950(这还不包括当时保持自治地位的纽芬兰),许多加拿大人认为,通过参加一战,加拿大的独立地位和国家形象得以展现,这对加拿大的历史和现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并非所有加拿大人都持同样想法:说法语的魁北克省居民主要是法裔,对于在英联邦旗帜下参与一战,当时魁北克人就有不同意见,许多魁北克人还抵制了一战征兵,至今国殇日在魁北克省仍然不是公共假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还有一个省在国殇日同样不放假,这个省竟是人口第一大省、一战中阵亡人数最多的安大略省,之所以如此,据说是该省不习惯以公历日期而非星期安排假日,觉得这样会影响日程表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