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青: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青溪。

陶:大家好我是陶短房。

青:短房,其实我一直想问你个问题——你从小不是学法语的么,怎么会移民到加拿大温哥华这个说英语的地方来?说实在的,在温哥华街头会遇到你,我当时真的吓了一大跳呢。

陶:还不是为了家庭么!结婚没多久我就去非洲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的,久而久之太太就不乐意了,给我俩选项:要么一起移民,要么离婚各过各的。(青:所以你就来了)是啊,我不愿离婚就只好移民了么。

青:哈哈,其实移民挺好的啊,短房你看我,其实原本英语也不好,但移民过来这么多年已经练得应付工作、生活绰绰有余了是不是?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和美美始终是最重要、最让人珍视的,所以啊,短房你这选择是对的,没必要哭丧着脸好像做了多大牺牲似的。

陶:也没有啦,你说得不错,家庭稳定、和睦,是最宝贵的,为了这,别的就算损失点也不算啥。

青:何况你现在过得挺好啊,又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其实中国人不论到哪,家庭、孩子,都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像你我这样,家庭稳定,生活也过得不错,不知多少人羡慕呢。

陶:其实谁不想有个安安稳稳的家呢?很多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都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才作出这么重大的决定,他们中大多数人也或早或晚,过上了稳定安逸的生活,但青溪你也看见,不是每对夫妻都能一生一世这么携手走下去的。

青:你说的不错,我看见过一个非正式统计的数据,说加拿大华裔新移民的离结比率高达60%。

陶:离结比率是说结婚的夫妇中有多少对最后离了,和离婚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很多朋友经常弄混——60%的离结比率,就是说每100对结婚的华裔新移民中,居然有60对最后离了,这可是个很可怕的数据啊。

青:可不是么,要知道全世界离结比率最高的国家俄罗斯,这个数据也才54%,加拿大的全国平均数更只有38%(陶:高出平均数差不多一倍),真是差不多一倍,短房你不觉得有点奇怪么?华人不都是特别重视家庭的?一般大家印象里,华裔在哪里离婚率都是比较低的啊。

陶:这个一点也不奇怪,青溪你想啊,加拿大这些年来的华裔新移民那么多,大家都知道,人生地不熟的,加上风俗啊习惯啊工作规矩啊,等等等等,都跟原来很不一样,适应起来总是有些困难(青:也有个过程),对,而且这个过程吧,两口子还不一定合拍

青:你说的没错,一般来说啊,女生换了环境,适应的会比男生快一点。

陶:是啊,这一快一慢,有时候就可能出事。

青:怎么呢?

陶:就拿我一个朋友来说吧,他在国内是著名运动员,那会儿自己觉得特有钱有面子,太太呢,是个电脑公司技术员,在国内是男主外女主内,小日子过挺好,这一移民啊问题就出来了,这男方不是有积蓄么?他们就琢磨着一起去拼本地文凭,双双脱产,跑到维多利亚念大学去了。

青:这没什么啊,加拿大只认本地文凭,本地经验,稍稍像样点工作都要license和文凭,两口子有条件的话过来一起苦几年拼出文凭,或者轮换着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打工,都是很常见的,我们家当年也这么过来的啊。

陶:心态好、互相体谅当然一点问题没有,可我说这二位就有问题了,就像你说的,女生适应力更强,而且人家本来文化底子就好,读IT专业很快就拿到文凭毕业,那几年这一行就业形势又好,没多久就找到挺好的工作,搬到大温又搬到西雅图,每次跳槽都升职加薪,那男生就惨了,他从小是运动员啊,名义上也大专毕业,文化底子实在一般般,语言也差,怎么读都读不出,跟着太太搬了几回家,越搬越郁闷。

青:主角变成配角,失落了吧?

陶:是啊,你要知道这种不自在是相互的,结果你别扭来我别扭去,别扭到离婚了,好在他们没孩子,不然麻烦可大了。

青:还真是,很多华裔移民家庭离婚弄到两败俱伤,都是因为抢孩子抢出事来。

陶:为什么说“抢”,是因为加拿大这边离婚啊,在孩子归谁这问题上,跟中国差别很大。

青:没错,中国判离婚吧,孩子一般优先判给妈妈,加拿大不是,这里是先考虑孩子的利益,归谁养对孩子有利就判给谁,很多时候法官也没法子判,就干脆一拆两半,孩子每周爸爸家住四天妈妈家住三天这样轮着。

陶:这样一来麻烦可就多了,很多时候为一点小事,两口子就能打官司打几个来回,像“每个月是月头还是月底探视”啊,还有“孩子生日PARTY哪一年归谁办”啊。

青:我这就有个例子。知道我最近忙什么?忙着帮一个台湾来的移民朋友处理离婚的事。这家人啊太太精神有一点问题,但不肯承认也不肯看病,还经常打先生,没办法先生怕出危险就提出离婚,他们已经分居一年了,照规矩已经符合离婚条件了,可在孩子抚养权问题上卡壳了。

陶:共同抚养啊,很多离婚夫妻最后都这样好来好散的,对孩子也好。

青:麻烦就麻烦在他们还真不行:男方常住加拿大,女方住在台湾,结果,唉!(陶:怎么)我们做朋友的都清楚,那位当妈妈的不但性格上有问题,也没啥经济来源,孩子跟着她其实并不好,但男方拿不出能让说服法庭的证据啊,结果法官觉得孩子还太小,更需要妈妈呵护,判决结果是更支持女方。

陶:两地分居——我们华人一般叫“空中飞人家庭”真是很头疼的事,不光闹离婚时麻烦,本来好好的两口子,“飞人”做久了有时也会出事。

青:真有出事的,我一个女伴来这八年了,就是这么个“空中飞人”。她在这常住,她先生两头跑,更多时候在国内,常飞过来看她(陶:在国内有生意),对,本来她学历什么都不错,来的时候年纪也不太大,来了之后一心拼本地文凭,也真拼出来了,花了四年时间(陶:那不挺好么),是啊,但是后院就起火了。

陶:那怎么会呢?

青:你想啊,她先生是“空中飞人”,语言也不太好,很难融入这边社会,一个人在家寂寞难耐啊,结果就和另一个大陆女移民擦出火花来。

陶:这可麻烦了,别说这种事在这边还真不少见。

青:她先生自知理亏,倒没争抚养权

陶:那还好。

青:就是不肯出赡养费。

陶:那也不应该啊,她先生不是有钱么?

青:对啊,不是那边那个女方不肯么?好在我这朋友有本地文凭,找工作不难。

陶:那不难么就找份工作也可以啊。

青:问题是她这专业上班时间不是朝九晚五(陶:哎哟),和她照顾孩子就起了冲突。

陶:那她孩子是不是还不到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年龄?

青:还是小学四年级么(陶:还需要接送呢),是,还需要照顾,下课以后又要课外活动,(陶:那就麻烦了),所以啊她也一筹莫展的(陶:那怎么办呢),后来啊,她不是房子大么,就经营民宿了。

陶:经营民宿也不容易啊,这个需要不时修修补补,加拿大人工又贵,什么都要自己做,她一个单身妈妈一定很辛苦吧。

青:是很辛苦,常常找朋友帮忙。

陶:你看啊,离婚本来是两个人的事情,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你看,做爸妈的,尤其中国人,有时难免把自己的纠葛牵扯到孩子身上(青:是啊),其实这个问题上我倒觉得应该学学这边老外。

青:老外离婚的其实也不少,在我身边就有

陶:但他们对孩子的处理就比较好。

青:那我说个老外的例子——想听最离奇的么?

陶:当然想,我想大家都想听吧。

青:这就是我儿子班上两位朋友家长的事。这两对四位家长都是本地人,因为孩子在一个班才结识,两家太太还成了好朋友,但其中那位男同学的妈妈和女同学的爸爸不知不觉就撞出火花来了,而另外两位竟毫无察觉,任凭前两位在眼皮底下暗度陈仓,直到越轨双双被捉(陶:真够离奇的),而这出轨的两位一不做二不休,喜结连理,开始共度人生第二春了。

陶:等于离了又结了。

青:气的那受害者妈妈逢人就说情敌的丑行,说她勾引自己丈夫。那天我不是送孩子路上么,她突然跑过来说“你好我离婚了”,把我吓一大跳——又不是那么熟怎么随便说隐私啊。

陶:对啊,北美不是最重视隐私的么?

青:不过她也就是客观叙述而已,否则会涉嫌污蔑,惹上麻烦的。

陶:那他们孩子呢?

青: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要换了在中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该多尴尬,可你看人家那几位,背叛的居然在人前大大方方秀恩爱,别人也没拿他们另眼相看,照样聊得火热,而且还不是二选一那种,是于两位妈妈都保持友好,这在中国人中很难想象吧。

陶:中国人离婚是两家人在打仗,老外就只是两个人打仗,大人归大人的,对孩子还是一视同仁。

青:对啊,更难理解的是,按照法院判决,受害一方的妈妈还要悉心照顾情敌的两个儿子,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一周中也要由情敌照顾几天,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两对冤家我看还得常常聚头。

陶:这个例子是有些极端有些夸张,但是我觉得华人朋友不妨借鉴他们一个态度,就是大人和小孩的事要分开。

青:对,加拿大人向来不会把独立的个体混为一谈。大人的事就是大人的,小孩的就是小孩的(陶:对),不过我认为,离婚终究会给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不论人伦上、亲情上、道德上、精神上、经济上、健康上,毕竟我觉得和睦同居,白头偕老,一生携手,才是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陶:是啊,其实中国有一句古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间结婚当然要慎重,离婚也要慎重,不然不但要伤害感情,伤害孩子,而且还很贵呢。

青:是啊,这里离婚先要调解,调解费一次就要两百到四百加元呢。

陶:加拿大的调解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是先劝和,实在和不了呢,再去谈怎么分房子啊,分财产,孩子怎么抚养,加拿大不一样

青:加拿大是只要你下决心离婚没人来劝你,他们上来就和你谈怎么分钱分孩子。

陶:孩子当然没法分了,

青:那就是孩子抚养权怎么分配么。如果谈不拢,来上几个拉锯,钱就哗哗出去了。

陶:这还只是调解,如果弄到打官司就更不得了。你看啊,打底就得一万,上一次庭呢几万就没了,如果拖上几个来回的话,那真的是两败俱伤。

青:所以啊,这种事我们最好要慎重,在平常生活中愿我们的伴侣么多一点理解、信任和包容。多一点爱,风雨相伴,走完人生。

陶:是啊——哎青溪,你看啊,这话题吧(青:话题太大扯得挺远),是,怎么说呢,虽然不是很大,但也是个很严肃很沉重话题(青: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时间又差不多了,那么是不是又到了我们枫华絮语结束的时间了?

青:对,谢谢凤凰汇,谢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陶:谢谢大家,下次枫华絮语再见。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