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青: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青溪。

陶:大家好我是陶短房。

青:枫华絮语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对了短房,好些日子不见,忙啥去了?

陶:这不我妹妹前几天飞大温哥华来了么?她是来看这边房子的,我当然要陪着转转了。

青:原来你们家也有传说中的“中国购房团”成员啊,失敬失敬。

陶:哪儿啊,她日后打算送儿子来这边当小留学生,趁休假过来看看房价而已,八字还没一撇呢。

青:开个玩笑罢了。不过说实在的,这“中国购房团”的名头,这几年在大温可是响亮得很啊。

陶:这倒是,不单响,而且说好说坏的都有。

青:说好的,是说“中国购房团”带旺大温楼市,楼市走得好,不单能提供很多利税,还能为大温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短房你看啊,这两年每逢过年过节,大温这边房地产商和经纪人总是借着“中国购房团”说事,说大批中国买家带着钱杀过来了,前两年媒体上还邪乎,什么“大陆豪客乘直升机看楼盘”,还有说某个大陆来的大款跟着旅行团到了大温,别人在酒店休息,他趁那么会儿功夫一个人偷偷溜出去买了套豪宅,而且还刷银联卡付了头款。

陶:是啊,有段时间炒得实在有些夸张过度了,有的让本地人赶紧买,再不买大陆人扎堆过来,想买也没有了,还有的说大陆大款买这边房子跟买白菜差不多,连房都不看,隔着太平洋就付款了。

青:哪儿有这么夸张啊!就算钱是白捡来的也没这么搞的啊——你别说,还真有房产经纪拿什么“贪官买房”、“二奶消费”说事的。

陶:可不是么?不过牛吹的太大总是会破的(青:怎么破的)。就去年春节吧,不记得是温哥华还是本拿比,有个高层公寓新盘,开盘头天就排起抢楼花长队,把这边主流到不能在主流的CBC给惊动了。

青:CBC就是加拿大广播公司,有广播电台也有电视台,是加拿大最权威的广电传媒了——CBC怎么了?

陶:CBC派了位记者叫布莱克的现场采访,在排队的人里找到对姓李的姐妹,这二位对着电视镜头说,自己是专门从大陆来抢购的,买房的钱是爸妈赞助的,CBC这么一渲染,可了不得,“中国人哄抢大温楼盘”的新闻一下火了。

青:这事我有印象,我记得这姓李的两姐妹是房地产公司的托儿是吧?

陶:是,因为这二位说得太玄乎,有些网民就去人肉搜索,这一搜啊就发现,她们根本就不是姐妹,也不是大陆来的,其实两人都原籍台湾,是本地促销房地产的公司MAC的“促销专员”。

青:大陆叫“房托”。

陶:对,就是房托。这次穿帮之后吧,炒作“中国购房团”的势头还真消沉了一段,没想到过不多久又抬头了,

青:我本来以为呢,大陆现在大张旗鼓反腐,炒什么“贪官买房”该消停些了吧。

陶:结果中国国庆长假一到,人家把热油锅翻个面接着炒。

青:可不是么!那几天有房产经纪和他们的托儿在这边媒体和网站上写文章,说大陆这不反腐了么,这么一反腐,那些贪腐分子在中国就呆不住了,就会赶紧上大温这来抢购房子,你们趁早买,不然又要过时不候了。

陶:反正翻过来复过去,那意思都是让大家买房趁早。其实这就是个生意经

青:对啊。不过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房卖的怎样不去说,倒是在本地拉了许多“仇恨”。

陶:是啊,其实呢,大温地区在北美属于高房价地区,只有纽约、洛杉矶、湾区等等这个别地方的房价能跟大温比个到底。

青:更要命的是大温不但房价比北美别处高,平均收入还比别处低,(陶:这就要了命了),是啊,按照这边的说法,就是存在严重的“住房可负担”问题。

陶:这不,11月中旬,我们这各市镇都要进行市选了么,这个“住房可负担问题”就成了大温好几个高房价市镇的热门话题,各路候选人把这个话题炒了个热火朝天啊,都说自己一旦上台准保药到病除,别人那全是庸医。

青: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我们这里习惯说“三级政府”、“三级选举”,就是联邦、省、市镇三级,我们以前节目里介绍过,大温哥华是由21个市镇组成的一个地理概念,这21个市镇这次分别都要选出市议员、市学部委员和市公园局成员,市议员里会产生一名市长,短房,据说这次参选的华人候选人,数量破了历史纪录?

陶:是啊,不过虽然如此,华裔候选人拿“中国购房团”说事的也还是很多啊,比如有个华裔市长候选人就说了,她要当选就会推动立法,以后本市住房只需本国人买,外国人尤其中国人一概不卖。

青:还有呢,有的候选人说了,大陆人跑过来买房我禁止那不太好,自由经济么!我想别的招,比如我规定啊,每个家庭用于租房买房的开支,不得超过家庭收入三成,你“中国购房团”在这的家庭收入是多少?(陶:家人要是没合法身份,弄不好是零)就算不是零也不会很多吧?再打个三折,你还买得起豪宅么?

陶:当然了,也有的政党说啦,不能把“住房可负担问题”怪到外国人,比如“中国购房团”身上,说到底是本地人赚太少,穷人太穷,廉租屋也太少了,得想办法让大家多赚点儿。(青:怎么多赚),怎么多赚他们大概也不知道啊,有说多创造高薪岗位的,也有说要多修廉租屋的,当然,也还是有人说,干脆鼓励外国人,比如中国人多来买房,盖房子卖房子那不也是就业么?

青:哎短房,说了这么半天,大温房价炒这么高,跟“中国购房团” 到底有没有太大关系啊?

陶:大温房价这些年一直挺高的,就因为高吧,看涨看跌的都不少,一般来说搞房地产的看涨,搞金融的看跌。

青:是,不过看涨的看跌的,都会强调大温楼市很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外需购房特别厉害,看涨的就会说,看,都是外国人在买房,这就是泡沫啊。

陶:看跌的呢,就会说“你们买不起还有中国富豪呢,欲购从速过时不候”等等等等。

青:你别说还真这样,好多大媒体、大机构的研究,结论不同,但都会拿这个外需购房说事。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温哥华本地很有名的一家报纸,(陶:温哥华太阳报吧),对,VANCOUVER SUN,他们就做过一份统计,说其实啊,大温住房95%是加拿大本国人买的,其中75%就是住在大温的人买了(陶:那么海外的呢),海外不就5%么,其中3%是美国人买的(陶:其他国家总共就剩2%了),哎,这“中国购房团”最多也就是这2%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陶:其实这个说法也有些过了(青:是啊,照我个人印象,数据未必很准)。就算准也不一定说明问题啊,(青:怎么)你想啊,很多外国人买房不是自己名义买,而是用他们在本国本地定居的亲属“人头”来买的,钱是他们从本国拿来的,但名义上买房的人却还是本国人啊。

青:对啊,这么一来,他们明明是外国人在买,可统计的时候却给算到本国或者大温的95%、75%里了。

陶:还有啊,你看数据显示,大温地区买独立屋(青: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别墅)家庭平均年收入是15.7万加元才能收支平衡,可大温家庭的平均年入息收入才多少?(青:6.52万加元),是啊,华裔、尤其新移民家庭应该还会更低一些,如果光看家庭年收入,那就没办法理解,为啥这些年总看见华人面孔在买房,还特别喜欢买独立屋了。

青:其实呢每家有每家的情况,在大温和在国内的同胞各有各的财路,他们怎么买房,买什么房,买了房之后怎么负担怎么理财,说到底都是各家自己的事,只要这些钱来路正当,就没什么不可以的。

陶:说得对,不过话说回来,房可以买,帐该算还得算,毕竟你买的是房,不是冬储大白菜。

青:而且还是隔着太平洋买外国的房子,就更要精打细算了。比如,“空降买房”、不看就买什么的,就有些太急了。

陶:其实这多半也是炒作出来的噱头,我们想提醒朋友们的是,要慎重,要多看多问,货比三家。

青:是啊,北美不管新房旧房,都是一房一价,看上去差不多的房,地点、结构、房屋新旧、换没换过屋顶,价格都会差很多。

陶:还有啊,有的房不能分拆出租,有的不能搭阳台或修地下室,有的在特殊地质构造上,还有些房子有隐患(青:比如“大麻屋”就很麻烦),这些都要考虑。

青:要找个负责任的经纪人,还要学会找验房师,学会查政府的资料。

陶: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北美买房要交房税、地税,如果买了不住也不租,每年的费用也会很大,房价涨什么都好说,要是不涨,压力还是挺大的。

青:对,这和国内可很不一样,大家一定要想好了。对了短房,你妹妹想好了么?买独立屋、联排还是公寓?

陶:还没,她还有时间,不着急。

青:我建议在大温还是尽量不要买公寓,升值空间不大,万一房价不涨,很容易砸手里。

陶:你说得对,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比如UBC大学附近的高层小户型公寓,涨得就不错。

青:那是学区房概念——你别说,这倒真是华人给炒起来的,看来不论到哪儿,华人都对学区房情有独钟啊。

陶:没错,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对同胞们来大温买房,我们要说的个人建议,是一欢迎,二慎重。

青:总而言之就是没有最好的房,只有最合适你的房啦——哎短房,时候不早,今天是不是咱们就聊到这?

陶:好,又到了本期枫华絮语结束的时间,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青:谢谢凤凰汇,谢谢听众朋友们,下期枫华絮语再见。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