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普京有“软实力”么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国际公认的政治强人,他本人也竭力营造“硬汉”形象,不论他或俄罗斯,都似乎更崇尚“硬实力”,这一点从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做派就可见一斑。

日前约瑟夫.奈在环球报业辛迪加网站发表《普京吸引力法则》一文,认为俄罗斯和普京“缺乏软实力”,而“有硬无软”的前途堪忧。

那么,普京和俄罗斯究竟是否真的缺乏“软实力”?

其实要谈“软实力”得分开国际、国内来谈。

就俄罗斯国内而言,这个民族传统上有“以硬为软”的文化特性,如崇尚强势政治人物,崇拜力量和强权,主张大俄罗斯主义和实力主义,主张本民族利益第一,而为了实现这个“第一”可以不择手段。在这种文化特性引导下,沙俄、前苏联时代一些有明显人格、性格和行为缺陷的人被奉为“民族英雄”,一些对其它国家、民族是浩劫,从整个人类文明角度看也未必是积极因素的事件仅因让俄罗斯人得利(有些还只是一时得利),也会被热情讴歌,一些在外人看来未必理直气壮的事,也会因同样理由,在俄罗斯人中引来一片喝彩。就这一点看,普京在国内的确有相当的“软实力”,即政治强人、“民族英雄”和时尚偶像的混合体,而他的这个“软”恰来自于他的硬。同理,俄罗斯作为一个国家,在其民族内部同样不乏这种因“硬”而得的“软实力”——因为“俄罗斯母亲”的强悍,因为这种强悍能为儿女们抢来其所急需的面包、盐和牛奶,所以她是可敬可爱的,至于这些面包、盐和牛奶是否从其他母亲那里抢来,那些母亲及其子女是否因此而饿馁哭泣,则管不了那么多了。

然而“以硬为软”的前提,一是要真“硬”,二是要真的带来益处,三是不能“硬”过头导致多数人有受伤感,一言以蔽之,“硬”是皮,“软”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日俄战争之初,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位崇尚硬汉、动辄一身戎装显示“阳刚之气”的沙皇,和他看上去既能“扬我国威”又能攫取远东利益的战争行为,曾引发俄罗斯社会的“爱慕狂潮”,“软实力”一度达到顶峰,但随着战争的失败和因此而增加的公众战争负担日益加剧,沙俄和沙皇该“硬”的硬不起来,不该“硬”的却硬梆梆,“软实力”也便烟消云散。从目前情况看,在这方面普京的国内“软实力”依然雄厚——前提是从“强大国家”到福利红包,他都可以继续“硬”下去。

至于在海外,普京也好,俄罗斯也罢,“软实力”原本就不是什么强项,虽然历史上也有过“以俄为师”的热烈,但总是为时不久就变得同床异梦、各怀心思,甚至要靠些“非常手段”才能勉强维持“伙伴关系”。道理是明摆着的,俄罗斯和普京所能提供的“友谊的回报”或有限,或代价高昂(如给亚努科维奇的“嗟来之食”,在石油天然气输出方面的出尔反尔等),而俄罗斯的“硬”对外国而言则意味着更多吃亏、更少得利,在国内屡试不爽的“以硬为软”,放到国际和地缘政治氛围里便成了“票房毒药”。

原本,“普京的俄罗斯”在经济结构上就有“硬伤”:过多依赖资源出口,和其一心想结成“更紧密伙伴”的前独联体国家经济模式重合、利益相互冲突,形不成互补,而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这种经济模式又缺乏效仿、追随的吸引力(就更不用说经济以外的模式了),而普京和俄罗斯在实际操作中又习惯于“硬碰硬”,加上俄罗斯“契约精神”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国际“软实力”自然更加乏善可陈。

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说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外套脱掉,风越拼命刮,冷得瑟瑟发抖的行人越裹紧自己的衣服,而太阳的温暖却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换上了夏装,在国际和地缘政治上,“硬碰硬”是风的模式,“软硬兼施”则是太阳的方法,哪一种方式“软实力”更突出,不是明摆着的么?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