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月7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查理周刊》原教旨恐怖袭击案震惊了全世界,因此在1月11日巴黎举行的“共和国静默游行”吸引了包括多个穆斯林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国政要参加,一些穆斯林国家(或穆斯林比例较高国家)领导人甚至一度喊出“我们也是查理”的口号。谁也未曾想到,不到一周后,穆斯林世界的“我们是查理”就变成了“我们是穆罕默德”。

起因仍是《查理周刊》:1月14日,劫后重生的该刊假《解放报》场地发行了遇袭后第一期新刊,新刊封面出现了一幅漫画,绿色背景下穆罕默德流泪表示“我也是查理”。这期杂志面世后洛阳纸贵,平时5-6万一期的该刊,竟一下在世界20多个国家售出500-700万份之多。

然而恰是这幅醒目的绿色漫画再度惹来麻烦:不论在1.7事件中持何立场的穆斯林国家、团体,对此的反应均是“《查理周刊》再度亵渎先知”。1月17日是周五,当天晚祷后,约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也门、尼日尔、塞内加尔等地都发生了穆斯林集会抗议《查理周刊》“亵渎先知”的示威,其中一些地方还发生了骚乱,甚至流血事件。

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大清真寺1月17日至少一千示威者聚集滋事,并向警察投掷石块,遭到警察驱散。次日,尼日尔旧首都、2012年9月曾因一部美国电影“诋毁伊斯兰教”发生重大骚乱的津德尔爆发迄今损失最大的骚乱,数千名举着伊斯兰教白旗、高呼“真主伟大”口号的年轻人冲入法国-尼日尔文化中心(CNBC)进行破坏,随后更捣毁了3座天主教和基督教堂,部分酒馆、酒吧和执政党办公室,整个市中心面目全非并弥漫着烧焦轮胎的刺鼻气味,骚乱导致包括3名平民和1名警察死亡,23名安全部队成员和23名抗议者受伤;在也门首都萨那,数十人举着“穆罕默德的大军苏醒了”、“我的父母为先知而牺牲”等标语,高喊“冲进去”,试图冲击法国使馆;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名法新社摄影师在拍摄示威时受伤。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尽管对于用恐怖手法袭击《查理周刊》,穆斯林世界存在温和、原教旨、极端等差异,但将《查理周刊》的行为视作“亵渎先知”、“侮辱伊斯兰教”方面,穆斯林世界的意见却惊人一致。法国穆斯林协会(RMF)被视作“建设性穆斯林组织”,一直是法国政府合作和对话沟通的对象,1.7事件后也站出来谴责恐怖暴力,但这个组织同样是牵头起诉《查理周刊》“亵渎先知”的主体(后败诉)。即便在全球一片“我们是查理”呼声之际,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团体也依然在谴责恐怖极端行为之余,不忘“但书”一下对《查理周刊》“挑衅”的不满,而当后者“死不悔改”之后,这种因1.7事件而压抑的不满,和10多天强忍的委屈,便一并发作出来——许多发达国家穆斯林社区抗议中打出的“我们是穆罕默德”标语,正是这种不满和委屈情绪的真实反映。

这种一边倒的情绪在穆斯林世界具有无可遏制的政治杀伤力,迫使此前喊出“我是查理”口号的部分穆斯林政治家不得不紧急“刹车止损”:尼日尔总统优素福16日通过过政府发言人修改措辞,称“参加游行的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和争取言论自由,而非意味着对某些错误利用言论自由观点的任何支持”,骚乱发生后,尼日尔司法部宣布禁止本期《查理周刊》在境内流传,,政府司法部长阿玛度(Marou Amadou,)称“查理周刊的挑衅是对和平的侵犯,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同样参加了1.11游行的塞内加尔总统萨勒(Macky Sall)在3天后迫于压力,宣布查禁本期《查理周刊》和《世界报》(塞内加尔不是穆斯林国家,但穆斯林人口占95%)。据统计,宣布禁止本期《查理周刊》流传的国家除了上述两国,还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等。

问题在于,《查理周刊》事件的爆发,让欧美社会和政坛加剧了对穆斯林原教旨的戒备之心,如果说,在事发前,许多国家政府和政治家还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采取类似2005-2006年“丹麦漫画事件”般妥协、绥靖姿态,如今踩到底线的他们迫于危机感和选情,也只能做出更加强硬的姿态。1.17穆斯林世界抗议、骚乱普遍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重申“法国的原则和价值观之一是自由——尤其是表达自由”,并对多个国在抗议中出现焚烧法国国旗行为表示 “法国不能接受,肇事者必将受到惩罚,即便在法国以外也是如此”,而英国首相卡梅伦则公开表示对教皇方济各的妥协性意见“不能苟同”,都是明显的例子。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坦言,“穆斯林世界无查理”的症结,在于何为“亵渎”,言论自由的界限应如何确定,穆斯林世界和世俗社会间存在太多不一致之处,《查理周刊》问题上,世俗世界的认识其实是有很多差异的,一些人认为《查理周刊》的做法是正常讽刺和言论自由的表现,理应得到保护,另一些人则认为恐怖袭击应谴责,“亵渎侮辱他人”也不应该,而穆斯林世界则仅在“应如何惩罚‘亵渎者’”问题上有分歧,但几乎没有人敢公开表示,《查理周刊》的行为是正常批评范畴,可以不认同但应予理解。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分歧和矛盾——无非是会不会诉诸暴力罢了。

1月19日,现任法国波尔多市长、曾出任总理和外长的中右翼资深政治家阿兰.朱佩发表了“继续生活在一起”(les "devoirs" des musulmans envers la République)的博文,提出“共同生活”的前提,是穆斯林信仰、尊严、文化习俗得到尊重,但穆斯林本身也应设法“减少狂热和蒙昧主义”,接受和容忍外界对自己宗教的质疑,倘果真能如此,《查理周刊》式的悲剧可能不会发生,然而从前述理由看,这又谈何容易!有文艺批评家解读1月14日《查理周刊》封面漫画的含义,称这实际上表示“这句口号是言不由衷的”,对于这种表达方式固可见仁见智,但此后几天所发生的事表明,这题中之义,又何尝未曾正中要害?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