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ISIS:谁是最后的人质?

 

1月20日,中东穆斯林原教旨恐怖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在网站上发布视频,称自己掌握了两名日本人质后藤健二和汤川遥菜,倘日本不能在1月23日前支付两亿美元赎金,他们将杀死两人。

1月24日,ISIS再度发布视频,视频中后藤健二手拿照片用英语说“汤川已经死亡”,因为日本方面没有如期支付赎金。同时ISIS更改要求,希望以后藤健二交换约旦死囚、伊拉克妇女里沙维(Sajida al-Rishawi),1月27日他们给出了“自即日起24小时”的限期,此后又自动延长至29日日落时。

1月28日,约旦政府表示愿意谈判,条件是ISIS同时释放2014年12月24日因驾机空袭被击落而遭抓获的约旦飞行员马兹.卡萨比赫中尉(Maaz. al-Kassabeh),一度有传闻称“交换协议业已达成”,但1月31日,素与ISIS关系密切的原教旨网站Al-Fulqan突然发布视频,宣布“后藤健二业已遇害”,2月3日,ISIS又公布了活活烧死卡萨比赫的视频,震惊世界的日本-约旦人质事件在短短两周内波澜起伏,最终以悲剧告终。

 

精心布局的陷阱

 

种种迹象表明,ISIS针对两名日本人质的行为经过精心布局和长期策划。

两名日本人质中的此前活跃于网上,曾宣称因个人经济破产和妻子死于癌症而多次试图自杀,后开办自称意在解救海外日本人的“私人军事公司”PMC,由于经常发表匪夷所思的出格言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此人性格粗疏,容易上钩,种种迹象表明,他早在去年4月就被诱进入叙利亚境内,最初被“叙利亚自由军”抓获,但似乎后来获释,不久又落入ISIS手中,去年7月21日他博客停止更新似乎表明那时他遭到不测,去年8月,ISIS发布过他被当做日本间谍打得满脸是血的视频。

另一名人质后藤健二出生于1967年,1996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独立视频和纪录片制作公司,长期在中东地区活动,为NHK等多家日本传媒机构提供视频源,他为人热心讲义气,乐于助人,人缘很好,去年10月他小女儿出生不到两周忽然动身去叙利亚,表示“汤川被抓,我要去救他”,当朋友劝阻时他还表示“我是记者他们不会害我”、“要质问他们为何草菅人命残害无辜”,结果一去不返。

去年底,曾有人写英文电子邮件给后藤家人,勒索1700万美元未果。未几便是1月20日的2亿美元勒索,人质事件正式曝光。

很显然,ISIS先“抛砖引玉”,诱使容易上当的汤川上钩,得手后又利用后藤讲义气的特点,借汤川之口求救于后藤(汤川曾做过短时期后藤的助手),从而成功绑架了富有中东经验,且因人缘好而更容易“卖个好价”的后藤。在和日本政府及国际社会讨价还价时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借人缘不佳的汤川人头恐吓,再拿后藤和卡萨比赫“两块宝”待价而沽。卡萨比赫是约旦卡拉克人,那里是约旦最大部落聚居中心,也是约旦的“军官之家”,利用卡萨比赫,就可牵制本身是外来户的约旦哈希姆王朝,使之不敢一边倒地追随美国空袭ISIS。

 

日本和约旦一度的无奈

 

日本政府自人质事件公开曝光后便处于两难处境,一方面他们不希望此事动摇政府“国家正常化”努力的支持度,给人以“日本政府无法保护海外利益却又一味加强海外存在 ”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释放“日本政府会和人质劫持者讨价还价”的印象(这会让更多恐怖组织照猫画虎,从而令日本海外利益受到更多威胁)。

ISIS最初的两亿美元要价,日方当然不可能答应,这并非仅仅因为“不和恐怖分子谈交易”的原则,事实上这种原则是大可商量的(日本后来还是打算和ISIS交易,且早在1999年,日本政府就曾为赎回两名在吉尔吉斯斯坦被绑架的采矿专家支付了300万美元),而更多是因为日本政府负担不起比赎金更沉重的代价——1月17日,也即人质事件曝光前3天,正在中东巡回访问的安倍刚刚在开罗承诺,向遭受ISIS战祸的国家提供2亿美元非军事援助,ISIS的赎金要求正是针对此而言,支付赎金等于宣布日本政府并没有在中东发挥其宣称要发挥之功能的能力,且不得不向ISIS的淫威低头,这是安倍内阁所不能承受的。

正因如此,当汤川被杀、ISIS转而要求囚犯交换时,安倍转而把难题塞给约旦政府,这样一来,倘约旦答应最好,即便不答应,责任也不至于归到自己一家头上。

至于约旦政府,对这个莫名牵扯到自己的烫手山芋同样接不接都为难,因为国内同情ISIS的势力不小,而更多约旦人觉得“反ISIS和约旦不相干”,埋怨政府让“自己人”为不相干的事冒险,如前所述,卡萨比赫背景特殊,如不全力营救可能引发许多政治后果。正因如此,他们一方面表示“愿意谈”,另一方面却只谈卡萨比赫,不谈后藤(否则不论成败都无法和国人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态度。

作为反ISIS的主心骨,美国自“9.11”后就发起了“拒绝与恐怖组织交易的七国集团”,美、日都是这个集团的参与者。平心而论,美方这一立场从反恐策略角度看是正确的,否则绑票勒赎的事件将不断发生,并且会产生“榜样示范效应”。自日本-约旦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一直保持“奇怪静默”,对日本、约旦政府的种种努力冷眼旁观,并随时发表言论将美国自身的责任撇清,甚至不惜“自黑”说“塔利班并非恐怖组织”,来反驳半岛台“美国也交换人质别国为啥不能”的“联想”。

照这样的轨迹运行下去,似乎囚犯交换本应完成,事实上许多观察家当时已在探讨“人质获释后的后遗症”了。

那么,形势何以急转直下?

 

ISIS的诡异出牌

 

直到后藤被杀前,ISIS的出牌似乎一直是残酷而清醒的。

他们最初向后藤私人勒赎,未果后将事闹大,试图敲诈2亿美元,很快他们发现这种要求根本是不切实际的,便迅速调整要价,转而提出用后藤换里沙维,其目的一是“贼不走空”,希望多少捞回一点,二来想借机挑拨美国-约旦-日本间关系,动摇反ISIS联盟。

里沙维并非寻常人物,她是伊拉克安巴尔省人,第一个丈夫和三个兄弟在和美军冲突中死亡,她和第二个丈夫2005年参与约旦首都安曼连环自杀爆炸袭击,此次袭击导致至少57人死亡,其中包括许多各国军政要员,她本人则因炸弹背心失灵未死,被抓后一度为活命表示忏悔,但得知不被赦免后再度反悔,是个血债累累的死硬恐怖分子,却被ISIS捧为“圣战英雄”,倘能将这样一个“圣战英雄”营救回已被ISIS控制的家乡安巴尔,其政治效应恐怕未必亚于2亿美元的收获。

约旦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一直处于纠结状态:哈希姆王室一贯亲英、亲美,且提倡世俗文化,但如前所述,他们国内政治基础不稳,境内亲原教旨部落、派系很多,而一些大部落则不愿卷入伊拉克、叙利亚战事,认为这与约旦人无关。由于位于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约旦对ISIS打通人员、资金和后勤通道,获得更多回旋余地至关重要,一些观察家早在去年即指出,如果ISIS一直控制住卡萨比赫,既不杀也不放,就能迫使约旦王室投鼠忌器——事实上直到卡萨比赫被烧死,约旦国内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仍是多数,而卡拉克部落则更是反战呼声最高的地方之一。

完成这笔交易,可以令“七国联盟”所谓“不和恐怖组织交易”原则不攻自破,对ISIS的政治意义同样不难估量。

事实上希望达成这笔协议的有很多势力:一直高调鼓吹“交换有理”的卡塔尔半岛台虽参加美国组织的对ISIS空袭,但该国与ISIS间千丝万缕的瓜葛并非什么秘密,他们当然乐见交易达成;包括“基地”伊拉克分支在内的一些原教旨组织也介入了斡旋,其目的,则是不希望ISIS为他们拉来更多“仇恨”,令本就日子难过的他们平添负担和压力。

可以说,一千个、一万个理由都支持交换完成,ISIS如果毁诺、撕票,只能害人害己。

然而此前一直精明、冷酷的ISIS,却突然变得既残忍又愚蠢。

 

如释重负和众矢之的

 

有人分析认为,ISIS之所以突然“变性”,可能和内部派系争斗有关,黎巴嫩《中东日报》就有文章援引消息人士话称,本来就是“万国联军”,骨干来自“五湖四海”的ISIS,内部派系林立,大体可分为“伊拉克派”、“叙利亚派”、“国际派”三大股,此次人质事件中,最初掌握人质命运的是“伊拉克派”,想完成交易的也是他们,但“叙利亚派”却设法夺取了人质控制权并最终让交易流产。至于后者何以要这样做,是单纯出于政治、宗教考量,还是“只要对手想完成的我一定捣乱”情结作祟,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原因如何,交易的流产令许多方面如释重负。

两名人质先后遇害后,低调数日的安倍迅速表达了“愤怒之情”,并对后藤家属表示慰问,希望后者“相信政府已竭尽全力”。尽管人质遇害会令其政治声誉受到一定损害,但也让他不致背上“和恐怖分子做交易”的更大黑锅,且人质事件固然会彰显其“正常国家化”的风险,也能为他寻到“日本必须加强海外军事存在,否则就无法保护海外日本人安全”之类理论依据,后藤死讯传出后,卡梅伦、奥朗德等已表示了对“继续在中东携手合作,建设和平并消灭恐怖组织”的期待,这显然是安倍此时此刻最愿意听到的声音。

人质遇害后不久,安倍内阁多名要员被传与金融丑闻有染,这迫使安倍不得不暂且“内顾”而无暇顾及不久前踌躇满志光顾的中东,ISIS的“脸谱化”让他可以较程式化、简单化地处理人质善后,而无需冒两头打塌的风险。

约旦飞行员被残忍烧死,且飞行员本人在最后时刻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缓解了约旦王室、政府的压力,他们如今可理直气壮、如释重负地指出,不是约旦不和ISIS谈,而是对方丧心病狂、不可理喻。事发后24小时内,约旦就处死了里沙维,从网络和舆情看,约旦民意已发生逆转,许多原本主张妥协、交易的约旦人,如今却明确支持政府第一时间处死里沙维的行为。国王更亲自指挥了对ISIS目标的报复性轰炸,同样得到举国响应。

一直沉默的美国同样也会松一口气:既不用因坚持“不谈判不妥协”而背负“罔顾人质安全”的恶名,也不用担心反恐联盟因对是否和ISIS做交易的分歧而产生致命的裂痕,相反,不仅中东,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明确表示“ISIS是人类公敌”,安理会随后针对ISIS的制裁决议获得一致通过,奥巴马更趁势在国会提交“授权动议”——这些在人质事件发酵前,都是难以想象、至少很不容易的。

相反,ISIS却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日本-约旦人质事件后,原本各怀心思、行动参差不齐的反恐联盟至少在表面上显得步调一致了很多,尽管这种步调一致暂时尚未体现为战场上的成果,但毕竟令ISIS的压力增大了。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观察家所言,ISIS之所以能在叙利亚-伊拉克边界扎根、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阿拉伯世界特有的“灰色”文化传统,即打归打,台下交易归台下交易,“有打有和,有商有量”,这种从中世纪延续至今的“潜规则”,让国际社会对ISIS的封锁和打击总是破绽百出,也让ISIS有从容的回旋余地和呼吸空间。此次毁诺、撕票的出尔反尔表现,恰打破了这种传统和默契,这将令许多“灰色”势力和中间人从此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令ISIS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卡萨比赫遇害后,甚至同为极端原教旨组织的“基地”伊拉克分支也出声谴责,其理由正是“ISIS坏了规矩”。如果一如消息人士所言,此次ISIS的出尔反尔系因其内讧所致,将更令外界不敢和ISIS作交易——因为不知道说了算不算、谁说了才算。

卡萨比赫的死将原本左右为难的约旦彻底推向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者行列,必将令ISIS的后勤路线受到极大约束。许多迹象表明,海湾国家中一些势力是ISIS最重要的“金主”,而自阿拉伯半岛经约旦通往叙利亚的通道则是沟通ISIS和“金主”的捷径,如今这条“捷径”将不会如以往般畅通,ISIS将不得不更多依赖叙利亚-土耳其边境进行“呼吸”,这将为今后中东局势和各派力量平衡,带来更多变数。

人质事件的悲惨结局还将令ISIS的“人质市场”陷入死局:谁敢和一个毫无信誉的组织做这样风险、代价巨大的生意?如此一来,ISIS本身反倒成为此次事件中最大、最难脱身的人质——既欲罢不能,又叫卖无门。

作茧自缚、成为自己人质的ISIS,如今也只能继续硬着头皮把这条路走下去:2月中旬他们指使其利比亚追随者杀害了多名绑架的埃及科普特基督徒,随后,他们让手中的英国人质、44岁的约翰.康得利(John Cantlie)在自己控制的法语杂志Dar Al-Islam上接受“专访”,指责英国政府不愿与ISIS谈判以帮助其获释,但所有这一切并未能换来外界的应答——在日本-约旦人质事件后,谁还会不明白,和这样一伙人谈判会换来什么?如今他们又在网上威胁,将杀害被他们所绑架的叙利亚基督徒人质杀害,而这些人质大多数不过是平民。

大约他们自己也知道,在把路走绝了之后,“人质市场”再难换到些“真金白银”了吧,在最近杀害和威胁杀害中东基督徒人质时,他们的喉舌鼓吹“消灭这些随十字军而来的入侵者”——他们显然弄错了,科普特基督教派是土生土长的中东基督教派,他们在西亚、北非传播时,伊斯兰教还远未诞生。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