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青: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青溪

陶:大家好我是陶短房,枫华絮语又和大家见面了。

青:短房,瞧你一脸疲惫的样子,是不是这几天天气变化,把你给累着了?

陶:可不是么,温哥华这边突然大风降温,我儿子一个不留神感冒了,没法去上学,我们做父母的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忙自己工作,当然就辛苦一点了——其实我觉得你也有些疲态啊,是不是也给这天气闹的?

青:是啊,换季或者气温骤冷骤热的时候,我们主妇操心的事就多起来了,譬如要保证家人衣着合适,饮食业要相应调整,遇上刮风下雨的,不说别的,就连车也比天气好的时候难开,一路堵起来真让人气闷。

陶:这次大风降温真的挺凶猛的,我大儿子的小学,班上本来22个同学,降温后那几天每天都会有好几个孩子来不了,或者来了因为咳嗽啊、不断流鼻涕啊,被老师通知家长领回去,国内的朋友也许会说“不就感冒么,至于这么大惊小怪”,还真至于,因为感冒对东亚人来说算小毛小病,但对白人来说就是很严重的传染病,因此稍有症状就不让上学上班了,免得传染更多人。

青: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不是说你们温哥华气候特别好,还是什么“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么?怎么也会有大风降温,而且还会造成这么大影响呢?其实气候特别好是真的,但也正因为气候特别好,一旦偶尔不那么好,就会给居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你比如说下雪吧,大温这边整个冬天也难得下几场雪,以至于大家总担心年年期盼的“白色圣诞节”会等不来,但每次下雪都会出些不幸的事故——像这次的雪那么小,不也在本拿比那边酿成一次很大的车祸么?那天可巧我去朋友家,要回家时推开门只见空中纷纷扬扬飘起雪花,地上、树上、围墙上都积了薄薄一层雪,而且也就不过两小时的功夫,真是令人诧异,才11月份温哥华就下雪可不多见。但要是在东部多伦多啊渥太华啊,这可是稀松平常之事,每年冬天积雪好几个月,也不见得出这样的交通事故。

陶:就因为平时天气都挺好,所以大家不免有些掉以轻心,就连市政府和应急部门都容易麻痹大意,这不前几年,列治文市政府觉得反正没啥大用,保养太费钱,把仅有的两部旧扫雪车卖了么?结果当年下了场大雪,弄得全城狼狈不堪,如今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买了两辆新车,再贵也养着。

青:要说这冬天天气变化对路况的影响,还真是需要多注意,在加拿大这边考驾照,教材和教练都会告诉你,在这种天气下要特别注意一种“黑冰”,出门时要开得慢一些,离前面车距远一些。

陶:其实大温的冬天在加拿大算是很舒服的了,就拿车来说,很多住独立屋的人家,大冬天的也会把车停在户外,车库呢,就改成储物间、健身房,甚至用来开公司——要不北美那么多出名的大公司都从车库起家呢,东部就不见得方便了,停在户外有时汽车会冻住发动不起来,碰上雪下得大,说不定还会被埋住。

青:说到东部冬天的天气,给你说个趣闻,刚去多伦多时我不是租房子吗?那边的房子不知什么缘故,很多都没有车库,(陶:估计是给华人改造用来当住房出租了)我也这么认为。我房东就是《中生代加拿大移民故事》里的杨太他们家,大冬天的车都停在家门口街上。有一天早上老杨去上班,打开车门被惊呆了,车子前排座椅和车底板上到处都是褐色冰渣,你猜怎么回事?(陶:这挺奇怪!冰碴也能有彩色的么)原来那天夜里气温太低,老杨放在前排座椅中间储物箱里的几罐可乐被冻裂喷了出来,又被冻成了冰。

 

陶:据我所知啊,在安大略、魁北克这些东部省份,地方法规规定,到了冬天所有上路车辆都要强制性更换防滑的雪胎,我们大温所在的卑诗省因为气候温暖,就没这样的硬性规定,这样开车族省了些麻烦和钱。

青:可一旦碰上像这回这样的天气剧变,开车上路就可能吃些苦头,所以有条件的朋友还是尽可能换个雪胎比较好——国内住在北方的开车族,也要多为冬季气候变化做些准备,安全第一么。

陶:总的来说呢,温哥华就像大多数地处大陆西侧、大洋东岸的城市一样,属于一种和中国很不一样的海洋性气候,这种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一是四季不那么分明,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很冷,二是夏天雨水很少甚至有时候滴雨不下,冬天倒是没完没了地下雨。

青:所以在温哥华过夏天是很舒服的,你像我们在国内,夏天家里要开空调,否则到了三伏天连觉都睡不着,加拿大这边,东部多伦多、蒙特利尔这些城市,装空调的人家也很多,可温哥华这边独立屋和联排城市屋装空调的人家少之又少,最热的时候开个电扇也就可以了。

陶:冬天也真的很暖和,前几年大陆有人过来拍了部挺流行的电视剧,叫《别了温哥华》,其实里面好多细节跟这边的实际情况差异不小,但它的主题歌《北纬49°的雨》倒是说得一点没错,温哥华的纬度是北纬49°——对比一下,哈尔滨才不过北纬45°,可哈尔滨冬天连松花江都冻住了,温哥华呢,最冷的2月,平均气温还经常在0°以上呢。

青:所以短房刚才说“冬天没完没了下雨”,而不说下雪呢——不过话说回来,这冬天总这么整天下雨,对我们华人来说,也还是不那么习惯和适应,比如说有孩子的家庭,冬天想去做些户外活动,就很不方便,要踢个球吧,场地上有积水,小小孩玩个滑梯、秋千什么的也挺麻烦。

陶:可不是么,我父母、岳父母,凑巧都是选了年底来这边探亲,本来他们都办了半年或者半年以上的签证,兴致勃勃要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帮我们带带孩子的,结果一个住了40天,一个只住了半个月就打道回府了——成天下雨,门都出不去,关节炎和痛风还犯了,受不了啊。

青:其实也不光我们华人,土生土长的老外也不见得都喜欢这温哥华冬天没完没了的雨,要不怎么只要冬天难得有个响晴白日的好天,他们就兴奋得又是户外活动又是晒照片呢。说来有趣,住在这么好的生活环境中,得忧郁症的人比例却特别高。这下个没完没了的雨恐怕也是个催化剂呢——不过我听人说啊,温哥华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气候,冬天的雨水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陶:真是这样,有专家研究发现,因为取暖和发动汽车的需要,温带或高纬度地区,冬天的空气质量是一年中最差的,但雨水对空气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所以大温冬天的空气质量在重视环保的加拿大也是佼佼者,跟动不动闹雾霾的中国北方比,那就好太多了。

青:还有啊,因为温度不算特别低,加上雨水足,大温这边就算冬天,也到处是生机勃勃的,,虽然街道上很多树只顶着光秃秃的枝桠,但还有很多常绿松树、冬青灌木,住家院子里的花虽然凋谢了,但草地依旧碧绿,并没有中国国内和加拿大东部冬天万木萧索的感觉。

陶:说真的,大温的草地冬天一般都是绿油油的,反倒夏天经常是枯黄的,因为现在注重环保,每家每户给自家草地浇水有时间限制,不能天天浇,大温的天气是冬天雨水多,夏天雨水少,这样一来,大温的草色在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眼里,就显得有些“反季节”了。

青:还是前面我们说过的那句话,越是气候宜人的地方,一旦气候突然变化,当地人的抵抗力就越差,降温容易感冒是一个例子,还有就是大温这边孩子很多都有花粉之类的过敏反应,但他们中有些人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在国内就没事或没那么严重,有人开玩笑,说这也是给好天气、好环境给“惯”的。

陶:还有啊,这边发展得比较早,人口密度也不大,发展早呢,很多基础设施就比较老化,比如户外的电线啊网线啊,国内很多地方已经走暗线了,大温这边还都是明线,天气 骤变,大风一刮,就容易停电、断网,像这次我们家这片深更半夜就停了4小时电,整晚网络都不正常,一停电暖气也就没有了,我儿子就那晚上感冒的。

青:这是挺烦人的,而且就像短房说的,这边人口密度不大,很多公共服务机构维修人手都不多,有时候半夜停电、断网,要等到天亮才修好,很多人一夜被冻得睡不好觉,一早还要去上班上学,弄得很辛苦。有的家庭洗澡不是用烧煤气的锅炉,而是用电热水器,这样一来连澡也洗不了。

陶:不过这情况最近好像有些改善——你比如说这回吧,大风降温那天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五六点,我家一共断网22次之多。

青:你这话怎么说的一晚上断网22次还“改善”?

陶:你得这样想啊,这表明那一通宵SHAW CABLE一直有人在户外抢修着,否则只会断一次而已,这对于大温来说,的的确确是一个进步。

青:真是这样,加拿大人工很贵,能做到这样确实已经不容易了——总而言之呢,不论和加拿大其它地方比,还是和国内许多城市比,大温这边的天气、气候,都还是很不错的,但大家也一样要注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多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像这几天气温比较低,就尽可能注意室内室外的保暖,在家里储备一些以防万一的东西。

陶:像手电筒啊,食物、饮水啊,还有室内穿的比较厚的衣服啊,等等等等,加拿大这边家里一般既有电也有煤气,但煤气多数用来烧热水,做饭通常用电炉(青:不过那些会做饭的人还是喜欢用煤气),如果大风造成比较长时间停电,可能连开伙都困难。

青:还有呢,就是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给自己和孩子打一些有针对性的疫苗,比如说防感冒的。这种疫苗加拿大各诊所每年都会提供,我在东部时,政府鼓励全民接受注射,是免费的。

陶:温哥华这里只对部分人免费,其他人想接种一般就要自己花钱了,不过健康要紧,如果觉得确实需要,就不要不舍得这点钱了。

青:这个季节天气变化都挺大的,大温如此,国内想必也是这样,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朋友们注意天气变化,多多保重自己和家人的身体。

陶:说着说着时候又不早了,青溪,我们今天就到这吧?

青:好,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间,感谢凤凰汇,感谢听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陶:再见。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