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5加拿大卑诗省中小学排名:参考价值何在

 

5月4日和5月12日,由菲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发布的2015年度卑诗省中小学排行榜出台,并照例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

 

排名的变与不变

 

“中小学排行榜”其实是两份,即“2015年度卑诗省中学评估报告”(Report card on Secondary Schools in British Columbia 2015)和“年度卑诗省小学评估报告”(The annual Fraser Institute elementary school rankings),这两张榜单自2003年起每年5月间出台,至今已有13年历史。

中学排行榜照例根据卑诗省部分公立、私立学校2013-2014学年10年级英文、数学、科学省考,11年级社会科学省考和12年级英文省考评分,各年级学术表现评分,并参考最近5年浮动成绩进行打分,同时参考ESL和法语生比例进行评估,今年参加评估的学校数为289间。

小学排行榜则照例以10项学术指标评估包括4年级以下的全体学生,以省教育厅基础学力测试(FSA)成绩评估4-7年级学生,并参考ESL和法语生比例进行评估,今年参加评估的学校数为978所。

和此前12年一脉相承的,是私校排名普遍靠前。

在中学排行榜上,排名前10的12所学校(并列第一的温哥华York House、温哥华Little Flower,第三素里Southrigde、并列第四的温哥华Crofton House、温哥华West Point Grey,并列第六的温哥华St. George’s、西温Collingwood,并列第八的邓肯Queen Margaret’s、素里Relevant,并列第十的米尔湾Brentwood College、维多利亚 St. Michaels、温哥华St. John’s)全是私校,前20名里只有一所公校(温哥华的University Hill,第十九名),前30名里有三所(温哥华的Lord Byng第24,西温的Sentinel第30),前50名里也不过只有9所而已。

在小学排行榜上,排名前21(1-16并列第一、17-18并列第17,19-21并列第19)名的学校中仅3所公校(都是并列第一,分别为西温的法语学校Cedardale,温哥华的Corpus Christi和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St Margaret’s),其余均为私校,且许多私校连年“霸占”排行榜前列,如Crofton House、St.George’s、Vancouver College、Diamond、Holy Cross等等,而公校名列前茅者排名均不稳定,Cedardale连续两年排名列前已被视为异数且和其特色不无关系。

除了私校排名靠前这一一贯特色外,另一个近乎一成不变的特色,是排名靠前学校的“扎堆”。

中学排行榜上并列第一的两间学校宛如并蒂莲:都是私校、都是女校,都在温西,说“一墙之隔”都有些夸张,可谓不折不扣的近邻;全省57个学校局中排名前10的有7个在大温地区,排名第一的学校局西温虽然“拔尖”学校不多(前十中仅一所),却以“没有太差学校”夺得“团体金牌”,而排名前10的十二所学校中温市占一半,大温以外仅3所;小学并列第一的16所中大温占了15所之多,温市一家就占了7所,且大多集中在温西。进入网络时代,菲沙学会的中小学排行榜都附加了地图标注功能,使用这一功能时,可直观地看到,排名前列的中小学密密麻麻地挤在若干个非常狭窄的“好学区”地块里。

或许是为了平息外界非议,今年菲沙学会特别强调“公校的进步”,并强调“排名的目的是引起关注,敦促后进学校改进教学”,以及“不论基础或学生家庭背景,只要积极应对就会有好成绩”,并着重介绍了几所排名很低、但进步明显的学校。此外,今年的中小学排名报告上首次完全删除了“家庭收入水平”指标(去年首次空缺但仍保留项目),这恐怕是相比传统最大的变化。

 

并非“快乐教学指标”

 

菲沙学会是著名的右翼智库,主张低福利、自由经济和私有化,坚持13年之久的中小学排名,其衡量标准也主要是成绩指标,而非常被北美公校体系挂在嘴边的“快乐教学”或“素质教育”。

不论中学、小学,这一排行榜的“坐标”都是以成绩来衡量的:“中学排名”实际上等于“高中排名”,“硬指标”几乎都是最后三个学年的“硬考核”成绩,甚至“软指标”也依然是学生平时成绩;“小学排名”在这方面稍“综合”,但关注重点仍然是学习成绩,且将并不被省教育厅列入“必考”项目的FSA当作评估的重中之重。

通俗地说,这份榜单的小学部分,重点是评估学校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学能力,而中学部分则更直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加拿大式高考成绩单”。

至于公校系统经常挂在嘴边的“社交能力”、“个人素质”,这份“数据说话”的榜单基本未体现——事实上这些“软指标”也的确很难排个甲乙丙丁。

 

赞与弹

 

自诞生以来这份榜单就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今年也不例外,且赞或弹也都来自“传统阵营”。

公开“点赞”最积极的,是家长系统。

卑诗省家长咨询理事会联合会(BC Confederation of Parent Advisory Councils)照例积极评价两份排行榜,以及小学排行榜所依据的FSA,表示“必须对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学校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习情况有直观了解”,而学习成绩理应就是对学校教学和学生成绩最直观的参数和最重要的信息,一些家长更直截了当表示“学校不比成绩,还能比什么”。

不便直接“点赞”但事实上对榜单持热烈欢迎态度的,还包括房地产业者、国际生产业业者和私校。

本地房产网站历来热衷于将两份榜单整理挂在自己主页上,今年也不例外,效率之高甚至远在许多正宗新闻传媒之上。如前所述,“好学校”是在“好学区”扎堆的,这也带动了本省“学区房”价格的扶摇直上,房地产网站当然不会怠慢中小学排行榜这尊“财神”。

私校系统本就是排行榜的大赢家,且众所周知的是,私校是要收学费的,排行榜的存在无异于为这些不菲的收费提供了理直气壮的“合理依据”;而国际生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在东亚,这恰是个重视成绩的地区,中小学排行榜无疑是最直观的“产品广告促销”。

而抨击最力的则照例是省教育厅和卑诗省教联(BC Teachers Federation),前者一如既往拒绝置评这两份“毫无参考价值”的榜单,后者则认为这种成绩排名“会给学校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对教学和提高学校及学生素质没有帮助”。

省教育厅对这样一份排行持不以为然态度当然不难理解:省厅对本省公校系统负有直接责任,这份以“硬成绩”为坐标的排行榜无疑会将其不足和短板暴露无遗,因为快速提高后劲学校排名的唯一方法是增加教育资源投入,而实际上省厅非但做不到,这些年迫于资金压力还不得不“关停并转”了部分公校,如果承认排行榜“有道理”、“有价值”,无异于默认省厅这些年来“无道理”、“做无用功”。

至于卑诗省教联,其立场则更好理解:一如去年教联罢工期间某些家长所讽刺的,“快乐教育”最快乐的就是教联成员,因为在这种评估体系下他们可以毫无压力地工作或不工作,然后隔三差五去要挟增加收入和待遇,或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时。而以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为参照,就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出工出力”,这自然不合他们的胃口——事实上他们不仅反智库报告性质的中小学排行榜,甚至反同样可以检验成绩的FSA,许多学生及其家长每年都会收到教师“不必参加FSA测试”的建议信。曾有人开玩笑称,如果可能,省教联恐怕连中学三项考核也会反对。

 

华人该怎么看

 

传统上华人对这份排行榜都比较重视,这不仅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有关,也是现实 的需要和选择。

虽然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在社会平等方面有很大进步,但毋庸讳言,族裔方面的差异仍在许多层面发挥影响,且对许多第一代移民而言,其缺乏本地学习、工作经验的短板,曾让他们在“融入”方面吃尽苦头,付出较本地人更多,但回报则相应不足,对他们而言,让下一代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一步”(至少不再次“落后一步”)就成为痛定思痛、顺理成章的选择。

华人家长并非不重视素质教育或“快乐童年”,但对他们而言,孩子在中小学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中学后期能够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可以弥补自己及家庭在本地“底蕴不足”的竞争劣势,让孩子日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子女在公校就读的华人家长都不会理睬“不要考FSA”的建议,而中小学排行榜这样的成绩衡量标尺是否有参考价值,他们心中也自有一杆秤。

当然,许多华人家长也明白,这份排行榜存在许多机械、失真之处,即便成绩衡量也并非十分准确,更无法体现学习方法、学习氛围等十分重要但很难用数据体现的参数,将之作为择校的“铁标准”,是未必恰当的。

还应特别提醒的是,许多私校排名列前,但这些收费标准极高的私校学生往往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精英心态”、“优势心理”,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未必都是益事。此外,某些私校学生家庭背景“非富即贵”,也容易滋生不必要的攀比心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