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莫迪经济学”的个中三味

 

2014年5月12日,号称“世界上耗时最长选举”的印度大选终于统计出结果,印度人民党(BJP)大爆冷门,在全部543个直选议席中拿下282个,比上次大选多出166席,占总议席51.9%,不仅让推出拉合尔.甘地出战的国大党(INC)意外落败,还成为继1984年拉吉夫甘地国大党政府后,印度首次出现的单一政党多数政府。

这次胜利被国际社会普遍称之为“莫迪经济学”的胜利,认为印度选民对国大党的“辛格式改革”普遍失望,对“莫迪经济学”寄托厚望,导致了“取舍效应”和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及其印度人民党的脱颖而出。

今年5月14日,当选刚满一年的莫迪总理到访中国,让人们对实施一年多的“莫迪经济学”重新关注起来。

如果说去年此时,“莫迪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张“虚拟大饼”,那么如今一年过去,人们已能从实施和效果中品尝到它的个中三味。

 

“莫迪经济学”之辣

 

莫迪出身贫寒,政治生涯始于参加印度民族主义团体“印度国民志愿团”,1985年,已经35岁的他加入印度人民党,很快脱颖而出,3年后成为家乡古吉拉特邦党秘书长,1995年印度人民党历史性地战胜国大党首次组阁,莫迪出任全国秘书长,3年后担任党总书记。

2001年10月,莫迪当选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此后连续3届当选,至参选总理前夕为止连任12年之久。他的“莫迪经济学”正是在自己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崭露头角的。

古吉拉特邦原本是印度经济发展较慢、贫困率较高的邦,莫迪上任后,该邦成为印度基础设施发展最快、行政效率最高的邦,原本并不发达的工商业也变得繁荣。12年来,古吉拉特邦GDP增长近两倍,年经济增速维持在10%左右,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发展,该邦人口仅占印度总人口5%,出口却占到印度总出口量近25%。而于此同时,印度却经历了连续多年的滞胀,2013年即莫迪当选前一年,经济增速只有4.7%,连续两年低于5%,通胀率却达到15%以上,赤字也迭创新高。不仅如此,由于国大党政府一味强调“跨越式发展”、即跳过工业化,直接发展新兴产业,不仅令印度大量人口、劳力资源闲置,贫富分化和高失业率成为社会负担,更导致基础设施成为发展瓶颈,号称“亚洲第一”的铁路网年久失修,被戏称为“80公里铁路”(指时速只有80公里,事实上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印度铁路也寥寥无几),电力供应则更令人发指,2012年7月的印度大停电波及27个邦中的19个,受影响人口高达6亿以上。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在竞选中提出了“莫迪经济学”的“辣手”,包括建设“新印度”,在全国推广古吉拉特邦经验,结束10年无就业增加、无经济增长的时代。惩于国大党政府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项目进展缓慢,老化的铁路网更得不到必要的投资和关注,他承诺一旦胜选,将加速投资基础设施,并推动高铁建设项目上马,使之成为“印度现代化的标志”,他还承诺提高行政效率,整治腐败,大刀阔斧地让印度重上快车道。

他自称“印度第一劳动者”,上任后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劳动”——自己赶紧干活,并让大家有活可干,上任后的首要使命包括建立全国性货劳税(GST),整顿税收环境;改革燃料及食品补贴方案,变“普遍派糖”为向贫困户倾斜,从而减少政府开支,提高福利效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而一方面增加就业、提升GDP增速,另一方面夯实经济增长后劲;改善营商环境(由于复杂的劳动法及税法、低下的行政效率、苛刻的外商准入条件、朝令夕改的政策和不堪忍受的腐败,外资对印度市场从热情高涨到望而生畏);提出“印度制造”口号,大力发展制造业,补上被前国大党政府“跨越”的工业化一课。

上任后“莫迪经济学”果然“辣”味十足,他主持制定了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按照该计划,截止2017年3月,仅向基础设施投资就需要1万亿美元,其中“重中之重”的高铁项目更是大手笔(莫迪政府称,仅铁路系统现代化一项未来5年内便需要多达1370亿美元投资),莫迪提出“结束80公里时代”,让印度铁路最高时速从12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建设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到孟买间仅需2小时到达的高铁,并进而连接旁遮普邦、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从而形成一个大的“黄金走廊”。

很多人将“莫迪经济学”和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相比拟,指出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自下而上的解放生产力、依靠市场和重视发展基础设施及制造业、减少社会福利和政府干预等,还有人指出,莫迪强调“印度梦”和当前中国的“中国梦”相呼应,其“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借用古代印度人借印度洋季风之利发展与环印度洋国家间经贸文化往来的典故拓展当代印度交流、市场空间)也和中国“一带一路”异曲同工。

但“莫迪经济学”和邓小平式改革开放也存在很多差异,最突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先解放农村生产力,再利用大量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世界工厂”,而“莫迪经济学”跳过这些,直接从发展基础设施入手(中国直到改革开放10多年后才敢这样“大手笔花钱”来拉抬GDP),此外,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为吸引外资所采取的种种“超国民待遇”优惠,也是“莫迪经济学”所不具备的。

2015年1月15日和3月4日,莫迪在CPI数值尚维持在6%以上的情况下接连两次降息共计50个基点,结束了20个月不降息的纪录,这种“为GDP不顾一切”的强硬手段,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莫迪经济学”之“辣”。

 

“莫迪经济学”之“甜”

 

“莫迪经济学”实施到印度全境后,一度迎来一片叫好之声。

国际社会、尤其欧美日等经合组织成员国寄希望于莫迪政府会切实改善印度投资环境,减少繁文缛节、官僚主义和贪腐,纷纷调高对印度经济前景的预期,并加大对印投资力度,据统计莫迪上任头5个月,外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增长24%,印度股市创出历史新高,“印度制造”虽未见多大起色,但包括汽车、电信、纺织在内的外资企业纷纷增加在印产能,印度国内大大小小的工业开发区也兴盛一时。

出于对“莫迪经济学”的重视,亚开行和亚投行两个亚太范围内相互竞争的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对印度伸出橄榄枝,前者在去年8月承诺,未来3年内向印度提供70-90亿美元贷款,以支持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而后者更推举印度人出任首任总裁,这对“莫迪经济学”的关键——基础设施大投资,显然是极大的鼓舞。

更大的鼓舞在于GDP增速的终于“超越中国”。

今年1月底,印度政府大幅上调截止2014年3月31日财年的GDP增速,从原先的4.7%大幅上调至6.9%,而截止2015年3月31日财年的GDP增速则更上调至比中国同期高0.1%的7.4%,而照此计算,下一财年印度GDP增速将高达8.1-8.5%,倘果真如此,印度不仅已彻底扭转自2012年以来的滞胀,重拾梦寐以求的快车道,更实现了历届印度政府一直想实现、却始终未曾实现的“经济增速超越中国”、成为全球GDP增速最快大经济体的梦想。

尽管对这种大幅上调GDP数据的做法争议很多,但今年1季度,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和国际主流经济传媒、分析师还是纷纷对“莫迪经济学”和印度经济前景看高一线,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印度“终于”可以取而代之,成为全球新兴国家的增长领头羊了。

 

“莫迪经济学”之“苦”

 

然而进入2季度风云突变,“莫迪经济学”开始初步表现出“苦”的一面。

自3月印度股指创出历史新高后,指数便一路下滑,跌幅逾10%,《华尔街日报》统计显示,国际机构投资者出于对印度市场和“莫迪经济学”的失望,自4月底以来撤出资金多达16亿美元以上。最新政府经济数据显示,即便不断修正,印度经济增速也开始难以为继,原本雄心勃勃的外国直投,如今也变得有些“一慢二看”。

一些分析家指出,“莫迪经济学”之所以出现“甜中带苦”的新态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外国投资者原本对之寄予过高希望,并因此对希望和现实间的落差感到失落。

GDP在修正后增速“超中”固然令人振奋,却也让许多投资者质疑印度统计的严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莫迪政府上台已1年,但当初信誓旦旦的一些“大动作”,有的推动气势磅礴,但雷声大雨点小(如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消灭官僚主义),有的投入不小但效果欠佳(如发展“印度制造”,提高制造业比重),有的则原地踏步(如增设货劳税方案,至今尚提不上议事日程,以至于一些分析家泄气地表示“等提上议事日程莫迪第一个任期也差不多结束了”),有的甚至出现倒退(如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对外资更友善政策,就因印度政府不久前宣布对外国基金公司征收“可替代最低税”MAT而被认为是“倒行逆施”)。更有分析师指出,头半年“莫迪经济学”的良好“考分”,和当时油价一路走低有关,而如今这一局面业已告一段落,“油价涨1美元印度经济成本就会增加10亿美元”,这样一来,“莫迪经济学”的“苦味”便不可能不增加。

在古吉拉特邦,莫迪的印度人民党一党独大且莫迪连续执政12年,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并在一个邦的范围内营造适宜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但印度是个联邦国家,27个邦中由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友控制的不过1/4,其中一些邦执政党的经济政纲和“莫迪经济学”格格不入,另一些则同样有自己的一套“小经济学”,而在中央一级,由于国大党长期执政和官僚机构的强大惯性,“年轻”的莫迪和印度人民党要贯彻自己的“辣手”,阻力也着实不小,而莫迪上任以来将较多投资和项目集中在古吉拉特邦这个老家兼大本营,也引发了其它邦的不满。

更棘手的是,“莫迪经济学”强调“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行政干预,但包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强力整顿官僚机构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却无不需要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从目前看,这一两难局面尚找不到解决之道。

 

莫迪上任刚满一年,“莫迪经济学”从一邦走向全印度也只有短短一年时间,此时品其三味,所能得到的当然只是初步感觉,或许等其第一个5年任期过半,才能得出更准确、更理性的评价。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