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长毛埋金”归何处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湘军大帅曾国藩不顾三伏酷暑,急急忙忙从安庆乘船赶到南京,头一次提审,就让幕僚庞际云、李鸿裔向李秀成问了一个十分有个性的问题——窖藏金银能指出几处否?

不但曾大帅关心“长毛埋金”,其他人也很关心,清廷几次向曾家兄弟逼问藏金下落,答复是都让长毛烧了,而同僚和民间,关于湘军占南京发了大财的说法,从咸同年间一直传到民国甚至今天,“太平军有藏金”的说法流传之广,已经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民国时的军阀石肇武为了觊觎所谓“石达开藏金”,曾带兵包围了当年抓捕石达开的唐有耕老宅,还自认石达开子孙,打出“替先人报仇”的堂皇旗号;直到前几年,四川、福建等地还有人打着“进京献宝”的旗号,拿着所谓“长毛藏金图”招摇撞骗。

也难怪有这么多人眼热,太平军人的确曾给人以金银累累的感觉。

早期《贼情汇纂》里描绘太平军女官“两臂金钏累累”,而曾是太平军士兵的陈思伯记载,扫北军最后失败时,被俘的一名军官手臂上还带着沉重的金镯子,以至于押解他的清兵因贪图金镯子而不惜松绑抢夺,结果被太平军官杀人夺马而去。后期青浦文人的笔记《星周纪事》里说,曾经穷得鹄衣百结的驻沪淮军因为和太平军经常交战,搜取死尸身上的金银首饰,一个个大发横财,赌博时桌上金镯子堆砌得跟小山一样。至于李秀成突围时还带着许多金银珠宝,以至于被贪财的乡民争抢暴露行踪,最终落入湘军手中,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了。

太平军要这么多金银作甚?

早期太平军实行的是严格的圣库制度,要求官兵不要私藏金银,且政策越来越严,金田时期,萧朝贵假托耶稣传话,要大家“金银须认得破,不要分尔我”,还没要求金银归公;1851年阴历闰八月,洪秀全下诏,缴获金银必须上交,否则治罪,还没提到连自己的金银也要交公,也没说私藏金银要处死;壬子二年(1852年)八月在长沙城外,洪秀全的诏书已经规定,“自今不得再私藏夹带金宝”,违者斩首,这样一来,金银就都归了公。

太平军虽然占领过几百个城市,建立过省-郡-县三级政权,但始终未形成稳定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他们尽管发行了货币,但由于战事一直进行,辖区很不稳定,这些货币更多被当做象征和礼物,而难以用于采购、尤其无法用于在“敌占区”采购各种必需品,这些都只能依赖金银,如此一来,将金银集中于圣库就成为必然。《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初期,规定老百姓每人允许私藏的金银限额为金一两、银十两,而稍后一些的《金陵省难纪略》则变成金一两、银五两,可见即使民间金银也要尽力搜罗,军中就更不必提了。

这些搜集来的金银并非都放进圣库,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变成金镯子、金银首饰,戴在了各级军官、女官手里,许多记载都说,太平军的官员级别越高,首饰也越多,一些高级将领的胳膊戴满了半两一个的金镯子,而两司马这样的低级军官,就只需戴一个银条脱、一个银戒指。太平天国等级制度森严,从府邸、仪仗、旗帜、轿马直到每天能分到几斤猪肉,都是按照级别定量,官大镯子多,自然也是这种思维定势的一种反映。

但另一个、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理由,却是实际需要。太平军的后勤始终是大问题,在根据地尚难保证,一旦远征则更麻烦,各级军官多带一些“硬通货”,就可以在需要时购买各种军需,《贼情汇纂》也记载,不少军官会给士兵们分配“礼拜钱”,用于改善生活,而这些“礼拜钱”经常就是一个金戒指或银镯子。不仅如此,打仗总有胜败,一旦打败,将领们需要逃亡脱身,更需要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金银珠宝是绝不能少的,李秀成肯交出10万家产换洪秀全放自己出城,却在逃亡时不舍得扔下随身的一点首饰,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与之相反,限制普通士兵携带金银,甚至连首饰也不放过,也并非仅仅贪图那一点点财物,最重要的考量,是防止士兵脱逃。

当“长毛”是高风险职业,不但辛苦,而且犯了太平天国多如牛毛的规矩要“斩首不留”,被清军捉住更是九死一生,因此逃亡现象始终存在,而且越是远征,逃亡的人也就越多。但离家越远,逃亡需要的路费盘缠也越多,如果没有钱,逃兵就逃不脱、逃不远,正是看到这一点,太平军才严禁普通士兵私藏金银首饰,而自广西到长沙,离家乡越远,禁令越严酷,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后期太平天国,是不是没有“圣库”?

似乎不是。

太平天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宣布废除圣库,而且直到1863/1864年保留下的常州账簿都可看到,各级太平天国建制下都有庞大的库房系统,存储包括金银在内的各种物资。1860年李秀成占领苏州,曾将大量金银珠宝运回天京进贡,如果没有“圣库”,洪秀全父子就算收下,也不至于公开发表诏书嘉奖(那等于承认自己“贪污公款”)。之所以给人以圣库废除的印象,是因为后期分散主义现象严重,各地山头林立,大大小小的将领、郡县都建立自己的金库,而不是像前期那样,一切经过总圣库支派,这样一来就容易给人以“圣库废除”的错误印象。

那么为什么后期将士中有那么多人私藏金银,以至于让湘淮军大发横财?

这也不光是后期军纪不如前期严明所致,而主要是因为后期太平天国滥封官爵,绝大多数将士都成了军官甚至高级军官,“只许大官戴首饰”也就自然变成了“大多数人都能戴首饰”,这就像后期太平军依然规定有官职才能娶妻,但在外人看来就是“长毛多携眷”一个道理。

尽管如此,1864年破城前夕的天京城,恐怕的确没多少金银储备了。

天京城被围困了两年有余,后勤被切断,但粮食、武器和其它军需的供应始终未曾切换,公私记载都表明,绝大多数供应来自外国轮船和利欲熏心的绿营红单船水师,交易地点则多在直到破城当天还控制在太平军手中的长江中关拦江矶一带江边,曾国藩、赵烈文等人都说,太平军不惜花费,收购粮食、军火,让外国走私贩子赚足了金银,这些金银自然来自圣库。可想而知,这样的交易维持了如此之久,城破时太平军焚毁了不少,突围又带走不少,剩下的再让湘军私吞一些,又能有多少金银可以“窖藏”呢?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