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2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不仅因为4年才有那么一次,也因为2016年的这一天,奥斯卡金像奖评委们罕见地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原创剧本两项重头大奖同时授予了一部学院派作品:源自一篇曾获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奖报道的“聚焦”(Spotlight)。

这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在2月29日之前,《聚焦》已经凭借其“纪实”和“学院派”两大“法宝”,在整个北美电影颁奖季一口气拿下25个影评人的大小奖项,此次奥斯卡奖也荣膺6项提名。“聚焦”和另一部本届奥斯卡大赢家《荒野猎人》的“丰收”,无疑再次印证了奥斯卡评委们口味的“钟摆效应”——在看腻了炫目的商业片和没完没了的大片续集后,纪实风格再度成为大奖的宠儿,而票房则被暂且搁在了一边。

“聚光”的故事是真实的,更是沉闷、压抑甚至有些枯燥的:凯尔特人聚居的古老波士顿城里,天主教、教会和神父们享有神一般的威信和不可侵犯的光环——但这也意味着倘神父本身有问题,便大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犯信徒,而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道貌岸然的猥琐者精心选择自己的猎物:天真烂漫、年幼无知的男童,大多来自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还有一些则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诸如酗酒、吸毒、家暴等问题,这些男孩被别有用心的神父们选入唱诗班或其它教会机构,随即成为这些“不可侵犯者”肆意侵犯、虐待、猥亵的对象……这样的黑暗在波士顿天主教社区弥漫了近30年之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几乎所有的知情者——老人、年轻人甚至记者,却都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保持着可怕的冷漠和麻木,直到《波士顿环球报》的“聚光”特别报道小组在2002年勇敢地揭开了这道疮疤。

正如电影中所反映的那样,疮疤是被这批有点愣、有点“轴”,却锲而不舍的媒体人一点点、一步步揭开的:最初他们发现了13名神父的劣迹,通过追根溯源,这个名单扩大到92名,接下来是一百多名,到最后,原本笼罩在神圣光环中的枢机主教伯纳德.劳,也被剥去了华丽的外袍,露出了猥琐的本来面目。

然而奥斯卡的褒奖实际上是迟到的褒奖:“聚光”里的“真实”已是14年前的“真实”,奥斯卡评委们不仅比普利策评委们慢了13年,甚至比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也慢了两年又24天——2014年2月5日,该委员会发布报告,对天主教部分神职人员“对儿童的猥亵和侵害”,以及梵蒂冈的疏失纵容和部分神职人员的隐瞒包庇,提出了正式谴责。

实际上,就连“聚光”的“聚光”也已经迟到很久——这不单只其对波士顿天主教会中的这道黑幕后知后觉了20多年,事实上“波士顿事件”远非孤立的、偶然的。

在《波士顿环球报》“聚光”之前很多年,德国《明镜周刊》就曾披露,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南德意志雷根斯堡教区唱诗班便广泛“恋童”;《纽约时报》称曾在1950-1974担任威斯康辛州某聋哑学校教职的墨菲神父曾向教廷坦白其侵犯儿童罪行,教廷还特别成立调查组,但结果不了了之,墨菲仍然保留神父称号直到去世;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一名叫史密斯的神父曾因侵犯儿童被内部调查,但事件不了了之,导致此人长达20年内在美国、爱尔兰和苏格兰侵犯更多儿童。甚至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唱诗班男孩”在某些讽刺作家笔下,就带有双关含义,对儿童的性侵犯也成为“藏污纳垢的罗马”众多不堪入目之处的一处。前面提到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报告中,提及“过去数十年间,天主教教职人员强奸和性骚扰了上万儿童”,这个措辞足以令任何人怵目惊心。事实上倘非如此,又何至于惊动联合国机构?

而天主教廷在对待教士“恋童癖”问题上长期捂着盖着,坚持“家丑不可外扬”的内部调查机制,且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是什么秘密。《明镜周刊》提到的“唱诗班恋童事件”,雷根斯堡唱诗班负责人,是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哥哥乔治.拉青格,而《纽约时报》所提的墨菲神父恋童丑闻,最终让墨菲神父轻易逃脱惩罚的教廷特别调查组组长,恰是当时的拉青格枢机,也就是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皇。

“聚光”的揭露在众多媒体和媒体人中无疑是最出色的,成功地将“唱诗班问题”从“个案”变成了整个天主教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如今距“聚光”又过去十多年,“唱诗班问题”仍然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感、真实感,这本身就表明,许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尽管和前任本笃十六世相比,现任教皇方济各令人耳目一新,他上任不久就于2013年12月成立独立的“恋童癖调查委员会”,强调对所有涉嫌神职人员和天主教管理层的责任“一查到底”,但即便是这位“新派”教皇,仍然对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报告中若干针对天主教会传统的批评(如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堕胎、避孕,不允许妇女出任教职等)拒不接受,称之为“干涉教廷内部事务”。很显然,总是迟到的“聚光”,尚远不足以照亮每一处黑暗的死角。

更让人感到感慨的是,“聚光”的“光源”——创刊于1872年的《波士顿环球报》却因大环境的变化陷入窘境,这个1993年被《纽约时报》以创纪录11亿美元天价购入的著名媒体,2013年8月被打包出售给波士顿红袜队老板约翰.亨利时,对外宣称只作价7000万美元。尽管2014年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让这家老报又获得一项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但荣誉陈列柜里已攒下20多项普利策奖证书的《波士顿环球报》,缺的显然不是这个。

如今《聚光》又成功赢得了奥斯卡评委们的心,获得了迟到的荣誉和“聚光”,这些究竟能帮助那些曾被黑暗笼罩的不幸者几许?对仍在苦苦自救的《波士顿环球报》而言,是否又是一道“迟到的聚光”?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