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媒体和许多参与者报道,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和加拿大多座重要城市举行了有多族裔、各界人士参加的,呼吁结束针对亚裔美国、加拿大人仇恨、歧视和暴力犯罪的抗议、守夜等活动。
这次声势浩大、范围广泛的抗议活动,直接导火索是近期发生在美国各地的一系列针对亚裔暴力犯罪行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3月16日导致8人死亡(其中6名亚裔女性)的亚特兰大地区系列按摩店枪击案,和3月17日纽约街头,76岁华裔老妇遭针对性袭击后被迫持棍反击的案例。
 
据加州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ate and Extremism)的数据统计,2020年全美国16座主要城市,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较一年前增加149%,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也指出,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美国针对亚裔社区的攻击暴增。在加拿大,日前牵头阻止多座城市抗议、请愿、联署活动的亚裔社区成员表示,过去一年间针对亚裔的暴力“有明显抬头迹象”。
 
可以负责任地说,素来低调、隐忍的北美亚裔社区,此次如此集中地抗议、倾诉,是被密集针对性伤害后,愤怒积累到“过临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忍无可忍后的集中爆发。
 
追根溯源、纲举目张,如果不能找到滋养繁衍这种直指北美亚裔针对性仇恨的根源,再多抗议、宣泄,再多“听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美”的“高姿态”,也终究无法还北美亚裔一份应得的安全感。那么,什么才是针对性仇恨北美亚裔的根源?
 
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针对亚裔的暴力犯罪,只是更大、更深厚、更隐蔽的,系统性针对亚裔歧视、区别对待和“冷暴力”的“冰山一角”。早在北美大开发的所谓“金山时代”,惟恐天性勤劳的亚裔“分一杯羹”的美国、加拿大各级行政、立法机构和官员,就系统性、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排斥、限制性政策和法令,以华人为例,美国和加拿大都先后在全国范围推行过长时间的《排华法案》,华人不能入籍,不能就读公立学校,不能和当地人通婚,华裔女眷也不得入境,落户的华裔男性要被迫缴纳“人头税”,一些州/省、市镇则推出了更严苛、更露骨的排斥性、歧视性地方法规(如当地企业不得雇佣华裔,当地居民不得向华裔出租房产等),这些系统性、法理性歧视、排斥亚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直到二战后才逐步被废除,而美、加各级政府及立法机构正式道歉,则要等到21世纪开始后多年,至于各种形式针对性歧视亚裔的“潜规则”和“玻璃天花板”,实际上至今也并不曾真正消失。
 
如果说,历史积累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那么今天的人们即便不能主动参与消弭针对性仇恨、歧视的进程,至少也绝不应站在其对立面,充当为这种针对性仇恨、歧视推波助澜、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推手。但在现实中,近年来某些美加政要、名人,却恰扮演了这种不光彩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中国等亚洲经济体的崛起,和北美产业结构的改变,美国、加拿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制造业外流、就业机会减少的状况,一些政治团体、个人利用当地部分民众对此的怨气,将矛头直指亚洲国家及来自这些国家的北美亚裔,力图通过挑唆族裔仇恨激发极端民粹,提振自己支持率和选情,这种行径,多年来已在身为典型移民社会的北美,埋下了族裔隔阂的危险火种;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一些政要为转嫁不满,掩饰和推卸自己防疫不力的责任,借挑逗民粹和族裔仇恨刺激选情、增大当选概率,变本加厉地将引发和扩散疫情的污水泼向亚洲国家和北美亚裔,甚至在世卫组织(WHO)和全球科学家一再提醒、警告下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从亚特兰大系列枪案和纽约街头闹剧可知,“政治性祸水转嫁”的恶果,并未因2020年1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的过去而告一段落,族裔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遇到适宜水土,就会随时发毒芽、开毒花、结恶果。近日,笔者的小儿子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小学里,和两位韩裔同学一起,遭受到其他同学“亚裔传播新冠”的族裔针对性语言暴力,这种针对性歧视范围之广、危害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仅仅针对个别突发性、偶发性暴力犯罪发出不平之鸣,远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北美无时无处不在、又每每被政客和好事者们蓄意激发的系统性、常态化歧视,尤其是“软歧视”、“冷暴力”,后者是“纲”,前者只是“目”。
 
亚特兰大系列枪案发生后,美国联邦、地方政府和部分议员、官员、政客相继作出了“团结起来反仇恨”的表态,发表了一些言论,也推动作出了诸如“为亚裔受害者降半旗”之类的姿态,这当然比无所事事胜出一筹,也更远好于继续不管不顾地挑动族裔对立情绪。
 
但也必须看到,一方面,这些姿态、语言,很多出于“党争”考量,目的是贬低美、加国内政治对手,而非真正意在推动族裔团结、反对种族主义;另一方面,这些如今高喊“族裔平等”口号的政党、团体和政治家,也同样经常打着“族裔平权”的冠冕口号,肆意剥夺亚裔通过自身努力在入学、就业等方面所获得的一些应有优势,用来拉拢、照顾所谓“重点族裔”。对亚裔而言,这同样是针对性的歧视、排挤,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千真万确存在的“玻璃天花板”和“软暴力”。
 
或许,迫于令人发指仇恨性暴力犯罪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美国、加拿大有关部门会在短时间内作几个“姿态性动作”,甚至推出一两个行政命令或法案,安抚一下愤怒的北美亚裔。但这注定只是治标(甚至标也未必舍得多治)、不是治本;只是“张目”、不是“举纲”。正所谓,破山中贼不易,破心中贼更难。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