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雅安地震发生后仅28分钟,“壹基金”就已成立了联合救灾雅安地震救援行动小组,正式启动雅安地震救援行动;不到一个半小时,已开始在线上寻找救援消息;不到半天时间,第一批救灾人员、物资已抵达灾区,第二阶段灾后安置工作也有序展开。

在第一天的救灾“争分夺秒”中,“壹基金”仅在募款方面就收获2900万元人民币,是各募捐渠道获得捐款数最多的,并得到许多各界名人、知名企业的捐赠、资助,影响力巨大。长期以来,民间组织在救灾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能量,甚至被有意无意排挤、淡化,一直为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此次“壹基金”凭借自己的及时反应和良好公共形象,在首日赈灾中大大方方扮了回“主角”,不能不说是令人高兴的事。

和官方公益渠道相比,民间渠道姿态低,反应快,在赈灾中能扮演官方所无法扮演的角色,起到官方渠道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国外的事例表明,这种非官方组织的作用,愈到灾后重建、灾后关怀阶段,就越重要、越明显,从这个角度上讲,“壹基金”在此次赈灾中的“戏份”,还只是开了个好头,“好戏”应该在后面,这当然也是公众所普遍期待的。

此次“壹基金”在赈灾首日高调亮相,获得了一定的运作、活动空间,和以往历次救灾中,非官方组织所遭遇的种种不便相比,有了显著改善,这当然也是人们所乐意见到的。

但既然是好事、好现象,就理应提出更高要求。

5年前的“5.12”汶川地震,公众在地震发生后和今天一样激动、踊跃地为灾区捐款捐物,当时响应中红会号召的企业、民众为数众多,中红会各地分支门庭若市,工作人员一呼百应,号召力犹在今日“壹基金”之上。然而此后随着一系列丑闻的曝光,以及有关方面在丑闻曝光后,未能及时、充分采取断然措施,重塑中红会形象,导致其公信力大幅下降,此次雅安赈灾,尽管中红会同样很快做出反应,发出号召,却应者寥寥,门庭冷落,在很大程度上“去功能化”。从某种意义上,中红会的“去功能化”,让“壹基金”成为受益者,“靡不有始,鲜克有终”,“壹基金”理应谨记中红会的前车之鉴,不要重蹈“官办慈善”的覆辙,要知道,民间组织对口碑和声誉的依赖更强,更经不起公信力的流失。

尽管中红会在募捐方面“去功能化”,但从首日赈灾情况看,一、二线投入人力、物力,中红会系统仍远多于“壹基金”等民间组织,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短时间难以改变,“壹基金”负责人本身对此也表示了关注。赈灾应以灾区、灾民利益为第一位,如何在新形势下合理调配各方资源、能量,让每一分钱、每一份力都物尽其用,是官方和民间组织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壹基金”自身也同样有不少待澄清、待改善之处。

首先,如前所述,首日的“光环”更多来自募捐成就和与中红会的对比,但募捐中很大比例来自大额捐款(这和国外民间慈善机构主要依赖小额捐款截然不同),且募捐数量之巨,和一线、二线实质性救灾行为似不太成比例,这固然有种种客观限制,但倘不交代清楚,便极易引发公众误解。

其次,欧美各国民众普遍更相信民间慈善机构,而非红十字/红新月会体系,很大原因在于前者管理费比例低,可确保更多善款用于灾区。但从震前各方信息可知,“壹基金”公开承认的管理费比例就高达10%,一些批评者更声称可能高达20%,竟远高于中红会公布的比例(6.5%)。由于中红会口碑严重受损,许多捐款者抱着“给中红会的钱天知道用到哪里去了”的心态,宁可忍受“壹基金”的高比例提留,但从流传的争议可知,质疑和非议已开始增多。中红会未必就没有凤凰涅槃的一天,且随着更多民间组织的“准入”,公众的慈善渠道选择也会更丰富,“壹基金”倘固步自封,在善款透明度和提留比例方面长期无所作为,这种质疑和非议的声音恐只会越来越响,而非相反。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