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台海服贸协议之争:全民大闷包

 

3月18日晚,一些反对台海服贸协议的团体在台北立法院外举行反“黑箱服贸”晚会,21时许,一些学生在“黑色岛国青年阵线”、“太阳花学运”等激进学生组织的倡导下,从立法院康园靠近青岛东路侧门冲入议场,并在随后几天内在立法院内“安营扎寨”;3月23日晚19时许,部分抗议者中的激进派冲进行政院,并与警方发生冲突,当晚22时许,盛传检察院被“原住民青年团”冲入(后被证明是讹传)。自23日夜至24日晨,警方发动5波(一说6波)驱离行动,最终将抗议者逐出行政院,据24日上午台北警政署的统计资料,截止当天上午10时,共有61人因侵入大楼或“企图窃取机密文件”被捕,其中部分人已获释,107名示威者或警员不同程度受伤。

如今部分示威者仍占据立法院,聚集在行政院外的抗议者更号称数万之多。尽管现场口号、诉求杂乱无章,但矛头主要指向所谓“黑箱服贸”。

所谓“黑箱服贸”,其实是两个概念:“服贸”是指ECFA后续协商四大协议中的台海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反服贸”针对的是中国大陆;“黑箱”是指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在服贸协议审查中“黑箱操作”、“罔顾民意”,“反黑箱”针对的是国民党和马英九。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又一个“大闷包”开始和演绎的。

 

国民党的“大闷包”

 

按照台湾相关法律规定,服贸协议并非法律,而是行政院职权范围内的行政规范,原本无需经由立法院审核,而只需在立法院备案。倘马英九当局照此规定办理,问题原本或许会简单得多。事实上,目前已和台湾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如新西兰),也是照此办理的,并未发生争议。

然而正如马英九本人所言“只要一碰上大陆,什么事都走样”,自2010年台海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起,几乎每一项相关细则的推进,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蓝绿党争和民粹争议中。由于民调支持率持续低迷,马英九对此采取了妥协的姿态,口头承诺服贸协议在立法院逐条审议,“绿营”则借机在立法院百般设阻,结果去年6月便签署的服贸协议,直到今年3月也未能成为定案。

对马英九而言,2014年是关键的一年,号称台湾史上最复杂、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从直辖市直到村里长“七合一”选举将在11月举行,他一方面惟恐被“绿营”借题发挥,扣上“卖台”帽子影响选情,另一方面又担心服贸协定迟迟不能通过,影响台湾经济表现,令自身本就不甚光鲜的政绩更加难看,同样影响选情,因此在服贸协议审批问题上一直闪烁其词,一方面不改“逐条审议”的口头表态,另一方面又试图蒙混过关。

马英九的如意算盘是“打闷包”:根据相关规则,行政规范审查超过3个月,可视作“已审查”,可直接送院会存查而无需再审。3月17日,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国民党籍召集委员张庆忠在蓝绿两派立委一片混战中匆忙宣读了“超3个月视同已审查”的宣言,民进党籍召集委员陈其迈无视张庆忠宣言,径自宣布排期续审,再度引发混战。“3.18”反“黑箱服贸”集会和随后的“占领立法院”,正发生在这次“闷包闯关”之后。

很显然,马当局和国民党的这个“闷包”,可谓弄巧成拙:原本可循法理直气壮拒绝逐条审议,却出于政治考量故作大方;已然作出逐条审议承诺,却又回过头来试图借助已被自己扔进字纸篓的规则,玩“3个月后自动过关”的把戏,结果弄巧成拙,不仅被绿营死死咬住,也被自感被冷落的激进派学运团体找到了“打蛇随棍上”的契机。

 

绿营的“大闷包”

 

在“黑箱服贸”事件中“打闷包”的不仅有马当局和蓝营,绿营也是半斤八两。

从ECFA酝酿、协商开始,绿营就不断把框架协议和各项细则、协定“符号化”,驾轻就熟地归纳入“爱台还是卖台”的二元归谬悖论,从而不仅令患得患失的马英九和国民党左右为难,也令不知就里的许多台湾选民在绿营精心安排的“二选一”中,作出绿营属意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仅2012年一年,台海两岸总计完成的双边经贸协议就达18项之多,这些协议覆盖面广泛,许多都涉及相当专业、具体的内容,不论支持或反对,倘就事论事,所需罗列的论点、论据都应十分丰富,且各有侧重,但绿营就这些“卖台协议”所提出的反弹,竟宛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般,“闷包属性”一目了然。

此次“占领两院”的肇源,固然是国民党的“打闷包闯关”,但绿营精心构建的“逐条审议”,实质是让服贸协议、乃至后续各项协议(尤其“四大协议”中尚未签署的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争端解决机制)非但无法在“七合一选举”前发挥效益,反倒可“逐条”被绿营当作“劫材”反复操弄,打击蓝营的痛处。“3.17”张庆忠“闷包”弄巧成拙在前,素来在立法院“敢冲敢杀”的陈其迈痛下杀手在后,而随后的“晚会”、“占领”,参加者虽然流派复杂,但林飞帆、陈为廷、魏扬等组织核心,却无一不带有浓厚的“绿色”背景。

“占领”开始后,绿营大佬也纷纷出动,希望继续“打闷包”,把此次事件纳入绿营选举“大棋局”中,苏贞昌在立法院外登上学生宣传车高呼“林佳龙冻蒜”,“3.23”驱离之夜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游锡堃集体到场参加静坐,绿营大佬纷纷发出“反驱离”宣言力挺示威者,都带有这种“打大闷包”意味。

不过绿营似乎同样弄巧成拙:学生激进分子一旦觉察到自身的能量,就未必愿意再受他人牵制、约束,苏贞昌的“冻蒜”被起哄,一些绿营大佬不合学生脾胃的口号遭冷场,多名学生领袖公开表示“民进党是民进党,我们是我们”,都令人感到,民进党的这个“大闷包”,恐怕同样不好打。不论这些学生、这次事件和绿营有多少血缘关系,如今却都已非绿营所能随心所欲操控。

 

示威者也在打闷包

 

然而示威学生们又何尝不在打闷包?

自“3.18”以来,示威者关于“黑箱服贸”的“呛声”,在各网络交际平台上可谓汗牛充栋,听到、看到的人也很多,但越来越多的旁观者很快发现,这些“呛声”虽然铿锵激愤,却给人以“并不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的感觉。

许多“呛声”大谈“卖台”,大谈服贸协定将给台湾经济、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但所罗列的论据却浅薄可笑,所描绘的大陆状况,也让台湾岛外的听众浑不知他们说的究竟是“哪一个大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高喊“逐条审议”的示威者,却不屑在“呛声”中将被他们百般抨击诟病的服贸协定逐条当众剖析批驳一番。

示威组织者之一林飞帆在抨击“黑箱”时喊出“32字箴言”:政令宣导,罔顾民意;既不民主,又无法治;先有条例,再来审议;给我民主,其余免谈,指责马英九“口号治国”,但正如批评者所言,这“32字宣言”几乎字字“反扣”——用社运而非选票对抗民选政府、机构,何谈“民主”?冲击两院不退,又何谈“法治”?“一府五院”都系民主政治产物,何谈不给民主,“其余免谈”那还有什么可谈?台湾人口多达两千三百余万,示威者人数寥寥且内部分歧多多,又如何能代表全台之民意?

另一位示威组织者魏扬提出的3点诉求——退出服贸、完成两岸协议监督立法、不要强制驱离民众,和“如当局不理睬,将有流血抗争”的姿态,则俨然“你不答应我不干,你答应了我大干”的“霸王大闷包”了。

不过随着事态延续,示威各组织间分歧日益公开化,如占领行政院前后,“太阳花学运”和“黑色岛国青年阵线”就公开立异,他们的这个“大闷包”还能不能保持完整,恐怕要走着瞧。

 

大陆也在打闷包

 

另一个“大闷包”的“专利所有者”,则是在此事中冷眼旁观的大陆官方。

ECFA区域经济整合的原则,本应是对等开放,无缝对接,但因种种原因,台海两岸的ECFA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大陆让利”特色,大陆对台开放和让步多,台湾对大陆开放和让步少;这一“大陆让利模式”在2012、2013两年,从ECFA框架协议延续到两岸投资保护和贸易协议,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以后者为例,大陆对台开放80项,台湾对大陆开放仅64项。

在具体落实方面就更是如此。不论是框架或后续协议,大陆在对台开放、让利方面的落实都是较彻底、踏实的,反观台湾则显得吞吞吐吐,甚至2013年11月更单方面收紧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限制措施,如此反差,直接导致了两岸投资规模、数量和金额的不成比例,和与各自在全球经济中比重、地位的极不相称。

跟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1-10月,两岸贸易额1642.80亿美元,预计全年接近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大陆对台出口336.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自台湾进口13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

而跟据台湾的统计,2013年1-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67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7%,台湾从大陆进口352.1亿美元,同比增长3%。

2013年1-10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640个,同比下降7.2%,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7.1亿美元,同比下降24.4%;通气台湾批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仅113件,同比下降2.6%,投资金额仅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4%。

尽管从数据上看,大陆对台投资项目、规模都有较大比例增长,但这种“巨幅增长”的背后,是绝对规模、数量的寒酸:在台资对大陆投资下滑、大陆对台投资剧增的前提下,大陆对台投资项目只有同期台对大陆投资项目零头的1/5,投资金额也不过是同期台对大陆投资金额的1/20弱,这显然与两个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对于这一切,大陆有关方面并未对大陆民众作出细致、专业解读,否则很难想象大陆民众会普遍认同这样一个“主动买亏吃”的服贸协议。

“黑箱服贸”抗议意外地让更多大陆人开始认真阅读、分析服贸协议,乃至整个ECFA框架,原本的“大闷包”被迅速拆开,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凤凰卫视3月21日开始进行的民调显示,截止3月24日中午,已搜集的26万大陆网友投票中,认为“没必要跟台湾签服贸协议”者竟高达96%。

去年11月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蓝营元老萧万长公开表示两岸产业分工“从过去互补大于竞争逐渐转变成竞争大于互补,造成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等问题”,被普遍认为系蓝营“既要大陆的经济好处,又要和大陆政治脱敏”取巧态度的最明确总结,马英九的“打闷包”,说到底也是打着这种左右逢源的主意,希望既得到大陆经济红利,又躲开“统战红帽”。

但即便在此次事件发生前,许多有识之士也已感到,“大陆让利模式”已走到尽头:一方面双方贸易不平衡已十分严重,大陆的“单边让利”不论从纯经济或其它方面考虑,都几近极限;另一方面,台湾马英九当局支持率持续低迷,政坛政党更迭的概率一直不小,而大陆一直希望的、借经贸往来促政治协商谈判的目的,始终不得要领,加上ECFA框架协议的后续协议谈判、落实“进一步,退半步”,都会累及“大陆让利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大陆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发展,目前也进入到“腾笼换鸟”的关键阶段,如台湾某些人士所希望的、让台湾单方面垄断产业链高端、大陆满足于给台湾企业“打下手”的所谓“产业分工的互补大于竞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

 

闷包还在打

 

尽管行政院业已“清场”,但学生们的示威还在持续,甚至随时可能酿成更激烈的突发事件。

3月24日由绿营陈其迈等强行排期的立法院8个常设委员会联席初审,通过了“要求行政院撤回服贸、重启谈判”的决议。然而这一决议的通过,也是“闷包式”的:国民党籍立委集体退场,决议是不折不扣的“全绿决议”。

而蓝营和马当局则一如既往地“打闷包”:强调服贸对台湾的重要性,却对服贸协议是否过审继续含糊其辞,用退场、缄默等消极方法“以拖促变”。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令问题被生生拖过“七合一”选举。

此次因“黑箱服贸”抗议在网上造成的大冲击、大讨论,意外激发了大陆民众对服贸协议、乃至整个ECFA框架的“研究热”,大陆方面“大闷包”恐难再打下去。整个事件中,大陆官方既对事件本身客观资信的传播持较开放姿态,又谨慎地避免发表任何意见,这固然有避免“大陆话题”被恶意哄炒的因素,但“闷包”被打开后大陆民意的微妙变化,也是不得不正视的因素。

不难看出,许多反“黑箱服贸”者的潜台词,不是反服贸、反开放,而是反“统”、反“陆”和反“蓝”,这种潜台词在众目睽睽下并不难被解读,一旦解读,各方势必作出不得不然的后续反应。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