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塔利班交换战俘的是是非非

 

北美东部时间6月2日,一直坚称“绝不与塔利班进行任何交易”的美国当局自食其言,在事先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和塔利班达成了交换俘虏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28岁的美国陆军中士、爱达荷州黑利人鲍.伯格达尔Bowe Bergdahl被塔利班释放,作为回报,美国释放了5名被捕并关押在关塔那摩美军监狱的塔利班头目。

尽管近年来随着美军及其盟军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退,奥巴马政府一再表示“愿意与塔利班温和派谈判”,但为表示“不妥协”、“美军并非战败”,谈判的对象,被限制为愿意放弃恐怖暴力活动、愿意和“基地”组织一刀两断的“温和分子”。而此次交易的对象,却是塔利班中最顽固、反美色彩最强烈,且至今仍与美军作战的派系,这显然不可能不引发激烈争议。

不仅如此,伯格达尔这名“新闻人物”本身,也迅速引发了许多争议。

法新社和法国电视二台的评论称,奥巴马政府急于借此凸显自己对任何一名美军士兵“不抛弃不放弃”的承诺,以争取和巩固支持民主党的基本票仓,即一贯反对美国参加阿富汗战争的那部分美国人,这和此前他同样不打招呼,径自飞往阿富汗巴格拉姆美军基地“劳军”和发表演说,甚至违反外交礼仪“召见”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动机如出一辙。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免要付出让美国食言和“恐怖组织”做交易,并因此得罪共和党支持者的代价。

交易达成后,奥巴马和五角大楼迅速高调对伯格达尔的获释表示“欢迎”和“祝贺”,他们当然要抓紧时间,将这次交换渲染为一次美国军事、外交和国际政治上的“胜利”,并竭力将这次“胜利”包装为奥巴马和民主党的又一个突出外交成就。

让美国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脱身,是迄今为止,奥巴马在外交领域为数不多“善始善终”、如约兑现的成就,而击毙本.拉登、获得反恐重大成果,则是奥巴马在军事领域寥寥无几的“闪光点”之一。正因如此,奥巴马既要强调今年底美军的“按时撤离”、“说话算数”,又要竭力显示美军是获得了“辉煌胜利”,而非灰头土脸地从这块不毛之地“逃离”,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美军一方面必须和阿富汗政府达成“军事合作协议”,让部分(奥巴马曾透露至少一万人)美军在撤军完成后继续留驻阿富汗,且享有一定特权,另一方面则需要和塔利班达成某种默契,避免这些为数不多的“美国军事存在”,成为随时展现奥巴马失策的“滴血盲肠”。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弄清楚,奥巴马何以近来在阿富汗问题上,发表种种看似自相矛盾、混乱的言论,并采取诸多“写意性”很强的举措了。

然而“不抛弃不放弃”的感情戏似乎开幕不久就出了问题。

首先是塔利班“不给面子”:6月3日,打着象征塔利班教派白旗的塔利班代表开着缴获来的美式越野车,威风凛凛地把伯格达尔带到约定的战俘交换地点,和搭乘一架“黑鹰”直升机前来的美军代表及5名被交换者会面,很显然,这是一种竭力强调“对等”和“临战状态”的仪式,从中丝毫看不出塔利班有与美国妥协、让步,或转趋“温和”的任何迹象。大约认定美方必然会借此大做文章,渲染塔利班的“妥协”和“屈服”,6月4日,塔利班方面将自己拍摄的、反映这次战俘交换过程的视频,发往全球各大媒体,在视频中塔利班人毫不客气地告诫被释放的美国大兵“走吧,再别到阿富汗来了”。

很显然,塔利班这番话绝非说给伯格达尔、而是说给美国人和全球人听的,弦外之音一目了然——我们没输,更不会认输,我们和美国人之间的帐并没完。

亲不亲,一乡人。在伯格达尔的家乡黑利,人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准备以盛大而热情的场面,迎接这位失踪许久的本乡游子。

但在爱达荷州以外,气氛却从一开始就变得特别:伯格达尔究竟是怎样的一名士兵?

伯格达尔是2009年6月30日在阿富汗东部帕克提卡省某前沿阵地失踪的。当时就有小道消息称,他并非奉命出击、而是擅自离开职守后失踪,但这些小道消息随着时间流逝而渐趋沉寂。6月3日伯格达尔获释、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高调欢呼之际,他昔日的战友们坐不住了。

前战友内森.布雷德里.贝西亚在“野兽日报”网站上指出,伯格达尔擅离职守,甚至可能就是一名逃兵,因为他的失踪,战友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外出寻找他下落,一些人因此付出生命代价。过去他们所在的旅,战友们相互约定避免谈论伯格达尔的情况,以免给仍处虎口的他带来生命危险,如今他既然已经不再有危险,“就应该到了还原真相的时候”。

按照贝西亚的说法,伯格达尔曾对战友说,自己打算从阿富汗步行去印度,当时他只有23岁,在501团1营“黑脚”连服役,他未经许可徒步离开防地,并懈怠了一只指南针,把头盔和步枪都留下了。

2009年,501团寻找伯格达尔的行动遭遇伏击,6名伯格达尔的战友因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并非仅有贝西亚一人如此指控,在Facebook上,类似的传说纷至沓来,一个名为“伯格达尔不是英雄”的群组12小时内就征集到5200多个签名,要求以擅离职守罪处罚伯格达尔,而非将之包装为英雄。

共和党人原本就反对奥巴马的阿富汗撤军政策,更反对与塔利班做任何交易,在得知5名交换者名单后,共和党批评者们指出,这些人都是塔利班武装高级战地指挥官,抓住他们非常不易,如今的做法,无异于放虎归山。

出现如此“戏中戏”,显然脱离了“编导”奥巴马的剧本主线,对此奥巴马试图用“人道主义”牌来为自己辩护。当地时间6月3日,他发表公开演讲,声称此次战俘交换“事先经过和国会的反复磋商”,并通过卡塔尔中间人进行了周密策划,他声称“伯格达尔已吃了5年苦”,无论如何应该把他从塔利班手中救出来。

尽管如此,他也闪烁其词、但终究吞吞吐吐地承认,被释放的5名塔利班头目很可能“重新去做伤害美国事业的勾当”,这并不奇怪,种种迹象表明,国会中的共和党代表很快将就这次战俘交换发难,这处难以遮掩的硬伤即便他不提,这些人也会毫不客气地点出来,还不如先发制人“止损”来得好。

而军方的姿态则显得更加保留。

陆军部长约翰.麦克休一方面表示“保护士兵生命是第一位的”,并称伯格达尔回到美国后“恢复健康是第一位的”,但也含蓄表示,将“负责任地认真审查伯格达尔失踪期间的情况、表现,并按照相应法规、政策、惯例行事”。稍早些时候,五角大楼发言人史蒂夫.沃伦尚坚称“国防部未认定伯格达尔涉嫌当逃兵或擅离职守”,但承认“需要进一步调查事实真相”。

很显然,“英雄回家”的既定剧本,恐怕是不宜再唱下去了,这虽然未必对奥巴马构成多大损害,但他还是必须尽早向公众解释清楚,为什么说美军在阿富汗是胜利者,今年12月31日后美军究竟是否还要留驻当地,留驻多少,以什么身份和条件留驻,以及最重要的——谁是“温和的塔利班”。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