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伊斯兰国”黑旗的来龙去脉 - 陶短房 - 陶短房的博客

 阿拔斯黑旗

“伊斯兰国”黑旗的来龙去脉 - 陶短房 - 陶短房的博客

 阿拔斯黑旗“清真言版”

“伊斯兰国”黑旗的来龙去脉 - 陶短房 - 陶短房的博客

 阿拔斯黑旗“四合一版”

“伊斯兰国”黑旗的来龙去脉 - 陶短房 - 陶短房的博客

  “穆圣先知印”

去年12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马丁广场瑞士莲巧克力咖啡馆,一名身穿防弹衣、头戴黑头巾的50岁左右大胡子男子突然闯入,绑架了店内店员、顾客共计17人,和警方对峙半天后,绑架者、49岁的前伊朗难民曼.哈伦.莫尼斯( Man Haron Monis)在警方突击行动中被打死,人质中则有2死5伤,这就是震惊世界的12.15瑞士莲咖啡馆恐怖绑架案。

在对峙过程中这名恐怖分子曾逼迫人质帮他在咖啡馆窗口张挂一面黑底白字的旗帜,这面旗帜上半截白色书写“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阿拉伯文字,下半部为一白色不规则圆形,里面分三行写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字样。

这面黑旗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最初许多国际传媒言之凿凿,称是“伊斯兰国”即ISIS的“国旗”,绑架者挂出这面旗帜,意在表明自己效忠ISIS,但后来一些细心人士发现,这面黑旗和ISIS的黑旗粗看相似,细看却有很多不同,并断定这位拿的是“山寨旗”,后来一些网友发现莫尼斯疑似有精神问题,且是从什叶派自己宣布改宗的“逊尼派”,改换门庭时间仅有一周,因此不少网友开始嘲笑绑匪“连旗子都挂错了”。

其实弄错旗子的不是已经被打死、无法出来自证的恐怖分子,而是嘲笑他“山寨”的网友们,因为莫尼斯所拿的旗帜并非ISIS的,而是另有所本。

 

“阿拔斯黑旗”

 

这面旗帜被称作“阿拔斯黑旗” (Abbas Flag),是瓦哈比逊尼派团体经常使用的一面旗帜,按照使用者的说法,这面旗帜是第二个伊斯兰世袭王朝——阿拔斯王朝的标志。阿拔斯王朝始于公元750年,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阿拔斯黑旗”已有1200多年历史,自然不能算作ISIS的“专利”。

阿拔斯王朝的创始人是阿布.阿拔斯(Abu al-'Abbas as-Saffah),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穆塔里布(Abbas ibn Abd al-Muttalib)的孙子,他利用什叶派信徒和波斯人对当时的统治者——逊尼派的倭马亚王朝的不满,发动“阿拔斯起义”取而代之。

阿布.阿拔斯是穆罕默德的近亲,而他用于争取什叶派同情的“法宝”,则是什叶派第二代伊玛目、680年惨遭倭马亚王朝杀害的伊玛目侯赛因(Husayn ibn Ali)同样为“圣裔”即穆罕默德外孙,同时,“先知近亲”的身份也有助于自己取代倭马亚王朝后赢得逊尼派的认同。

倭马亚王朝沿袭阿拉伯人古老的传统,使用白色旗帜,为彰显自己的“正统性”,阿拔斯采用了与白色反差最大的黑旗,据说穆罕默德就使用过黑色的旗帜,而“圣训”中反复提到的、未来的“救世主”马赫迪(Mahdi)发动“圣战”,进行末日审判和“救世”时,也将打出黑色的旗帜。

“阿拔斯黑旗”很早就和中国扯上关系: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阿拔斯帝国援军在中亚和唐朝将领高仙芝进行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 ,并击败了唐朝军队,后者对敌军的黑旗印象深刻。5年后的唐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为平息安史之乱向回鹘求救,阿拔斯军4000人以回鹘雇佣军身份来华助战,并立功受奖,“阿拔斯黑旗”作为友军的旗帜再次被唐朝人士所铭记,阿拔斯王朝也因此得到“黑衣大食”的中国别名,后来中国人知道了逃到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和在北非立国的法蒂玛王朝,以及它们旗帜的颜色白色和绿色,知道它们原本是同一个源流,就分别将这两家命名为“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覆灭也同样和中国有关——1258年它被西征蒙古军旭烈兀部所灭。

然而原汁原味的“阿拔斯黑旗”却并非ISIS或其它“圣战组织”的样式,而只是一面纯黑旗,那么,它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合一”

 

如前所述,最原始的“阿拔斯黑旗”是纯黑色旗帜,上面并没有任何纹饰和文字,也就是说,“老版阿拔斯黑旗”仅仅是现代版本的“底色”。

那么,新“阿拔斯黑旗”上其它“元素”,又是怎么叠加上去的呢?

新旗帜的长方形形状和黑底白字的规格,据说灵感出自穆罕默德妻子艾莎(Aisha bint Abi Bakr)的头巾。

艾莎是穆罕默德密友阿布.伯克尔(Abu Bakr)的女儿,原本许嫁他人,但在她六、七岁时(619年)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Khadijiah)去世,穆罕默德十分悲痛,为安慰密友,阿布.伯克尔提议将艾莎改嫁给他,据称穆罕默德53岁、艾莎9岁时两人结婚。

艾莎出嫁时还是个孩子,据说穆罕默德常常默默站在一边看这位年幼的妻子和别人玩儿童玩具,两人的婚姻曾有多次波折,但总能言归于好。穆罕默德去世后艾莎的父亲阿布.伯克尔成为继承人,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哈里发,或许因为这一原因,加上艾莎成年后变得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发布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格言,或许也因为穆罕默德虽有多达13位正式妻子,但惟有艾莎出嫁时是处女,因此她逐渐被“官宣”定位为“穆罕默德最信任和喜爱的伴侣”。由于她和赫蒂彻所生的子女(穆罕默德只有和赫蒂彻所生子女得以长大成人)关系良好,而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Ali ibn Abi Talib,同时也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则是第二任哈里发和什叶派开山鼻祖,因此她也是逊尼、什叶两派都尊重的人物,将旗帜比附这样一个人物,目的自然也是“增加神圣性”。

旗帜上方的白色文字,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的前半段,这句话即所谓“清真言”(Kalima),为伊斯兰教“信仰基石”,也是伊斯兰格言中最重要的一条。穆斯林需每日诵读这条格言,而非穆斯林皈依则同样需诵读,换言之,这条格言是每一个穆斯林所熟知的。

将“清真言”用于旗帜在伊斯兰世界司空见惯,沙特国旗上一直如此,阿富汗政府和对立的塔利班也在旗帜上书写“清真言”,而“清真言”和“阿拔斯黑旗”的结合则始于近代,最初为世人所知是18世纪呼罗珊(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信奉什叶派的普什图人所建立的汉达基王朝,此后这种“阿拔斯黑旗+清真言”版本的黑旗,就为同样起源于这一地区普什图人间的塔利班所采用。

而白色不规则写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圆形,其实是一枚印章,即穆罕默德的“穆圣先知印”。

历史上的这枚印章用玛瑙石刻成,为不规则圆形,文字分三行,自下往上为穆罕默德、使者、真主,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真主居于上,自己居于下,含有“傲慢与自大不为真主所喜”之意。最早将“穆圣先知印”和“阿拔斯黑旗”相结合的是逊尼派:19世纪末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时率先打出了这样一面旗,前已述及,“圣训”提到马赫迪使用黑色旗帜,并象征“圣战”,以马赫迪自居、以“圣战”为号召的苏丹原教旨信徒起兵时使用这样的旗帜,令“印章版阿拔斯黑旗”从此成为“圣战”和“原教旨”的代名词。

那么,上述四种含义“四合一”的“阿拔斯黑旗”又何时诞生?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亲“基地”组织的网站率先采用了这种“四合一”旗帜,即用阿拔斯黑旗、“清真言”和“艾莎头巾模式”,并在旗帜下半部用“穆圣先知印”替代“清真言”后两句,因为印文和“清真文”后半段如出一辙且“神圣度”更高,2012年也门“伊斯兰酋长国”公开打出“四合一版”,至于ISIS的使用,则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层累地创造

 

说到这该明白了吧?文章开头那名伊朗裔恐怖分子打出的是山寨版“阿拔斯黑旗”,但并非山寨自ISIS,而是直接从网上抄的,他的旗帜和ISIS的旗帜,追根溯源都是老“阿拔斯黑旗”变种的山寨版。

为什么说此人的旗帜和ISIS无关?因为他虽然从什叶派私自“跳槽”到逊尼派,却自称“温和主义者”(是否真如此则是另一回事),他的“圣战”是自说自话,非但从未宣称效忠、甚至还多次批评ISIS的“圣战”不够“正宗”——事实上ISIS和“基地”,乃至逊尼派和什叶派“圣战者”也曾争论过到底谁的“阿拔斯旗”更“正宗”。

如今使用这面“四合一阿拔斯黑旗”的“圣战组织”为数甚多,包括ISIS、也门的“伊斯兰酋长国”(Islamic emirate)、“基地”组织、泰国南四府的极端组织“伊斯兰祈祷团”,菲律宾的“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索马里的“伊斯兰法院联盟”(ICU)、索马里青年党(Al-Shabaab)和伊斯兰党(Hizbul Islam),以及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Boko Haram),北非的“穆萨利姆旅” (Al-Mouthalimin),西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伊斯兰后卫(Ansar Dine)”和“西非圣战组织”(Mujao)等等等等。

有趣的是,“阿拔斯黑旗”的版本在“层累地创造”中:“基地”让“清真言版黑旗”一炮走红,各地原教旨组织纷纷在自己的黑旗上增添“清真言”,ISIS令“清真言加印章版黑旗”名声大噪,这些组织又趋之若鹜地跟风。最初,是否将“清真言”后半部用“穆圣先知印”替代,似乎是效忠“基地”或效忠ISIS的区别所在,但没过多久这一切也变得毫不讲究——宣称效忠ISIS的“索马里青年党”更习惯使用“清真言版”,而也门“酋长国”里明确反对效忠ISIS、主张继续效忠“基地”的派系则使用“四合一版”,更多时候各家则不同版本随意混用,甚至“基地”自己也不例外,他们散布的视频中也同样出现了“四合一版”。

前文述及,“阿拔斯黑旗”的各要素,都或多或少和什叶派、伊朗及阿富汗有关,正因如此,虽然“基地”、ISIS等当代“阿拔斯黑旗”的“四合一版”使用者往往仇视伊朗和什叶派,但什叶派的许多组织同样使用这面旗帜,甚至在网上争夺这面旗帜的“专利权”。一些伊朗“阿拔斯黑旗”所有者还创造了自己的“四合一变种版”,即将旗帜上半部“清真言”前半部分用阿拉伯文“十”所取代,这是为了纪念伊斯兰历680年穆兰哈姆月10日,伊玛目侯赛因(Husayn ibn Ali)及其追随者、家属72人被倭马亚王朝上万士兵在卡尔巴拉杀害,“十”的标志既象征“烈士”、“圣战”等元素,又暗含推崇什叶派之意。但这种“变种版”出台后同样被部分逊尼派组织所“山寨”——尽管部分激进逊尼派极端组织会在纪念卡尔巴拉事件的“阿舒拉节”对什叶派目标发动恐怖袭击。因为身为穆罕默德外孙的伊玛目侯赛因在逊尼派传说中同样是“正面人物”。

尽管一些穆斯林团体争辩称,“阿拔斯黑旗”并非象征恐怖、极端主义的标志,而是一面有历史传承的旗帜,但许多反对者指出,“四合一版”的“阿拔斯黑旗”如今已被各路原教旨极端恐怖分子用作发动“圣战”,进行恐怖号召和组织的象征,因此必须严禁,2014年8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应该禁止公开展示这种旗帜,并对违禁者绳之以法,但由于英国反对者众多而未能成为现实,不过同月荷兰议会却通过了这样一条法律。在德国,联邦内政部自2014年9月起禁止公开展示ISIS版的“四合一阿拔斯旗”,但“教学用途”或其它版本不在禁令范畴内。对此一些批评者指出,ISIS的“国旗”其实是手工制作,并没有“规范标准”,似曾相识的“四合一版”哪面该禁、哪面无妨,恐怕会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悬案。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